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的意思、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的解釋

由盧瑟福等人所做的α粒子穿透金屬薄膜後向各個方向散射的實驗。之前湯姆生認為中性原子中的等量正負電荷均勻分布在原子内。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屬薄膜,發現不同散射角度的粒子數目不一,經分析,他認為原子由帶正電的很小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又稱金箔實驗或α粒子散射實驗)是1909年由漢斯·蓋革和恩斯特·馬斯登在盧瑟福指導下完成的物理學裡程碑實驗,其核心目的是驗證湯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并最終推動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提出。

實驗内容與現象

  1. 實驗設計
    用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帶正電)轟擊極薄的金箔(厚度約微米級),通過觀察α粒子的偏轉情況推斷原子内部結構。

  2. 關鍵現象

    • 絕大多數α粒子(約99.9%)直接穿過金箔,偏轉極小;
    • 極少數α粒子(約1/8000)發生大角度偏轉(超過90°),甚至被反彈。

實驗結論與意義

  1. 推翻湯姆生模型
    湯姆生提出的“葡萄幹面包模型”認為原子内正電荷均勻分布,但實驗顯示大角度散射無法通過該模型解釋。

  2. 提出核式結構模型
    盧瑟福推斷:

    • 原子中心存在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半徑約$10^{-14}$米),集中了幾乎全部質量和正電荷;
    • 電子繞核運動,原子大部分區域是“空曠”的。
  3. 公式推導
    盧瑟福通過庫侖力作用推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 $$ frac{N(theta)}{N_0} propto frac{1}{sin(theta/2)} $$ 該公式與實驗數據吻合,進一步驗證了核式模型的正确性。

科學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及實驗現象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

《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是指根據英國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提出的一種實驗證明了原子結構的理論。通過用帶正電的粒子轟擊金屬箔,觀察粒子的散射方向和角度,從而推斷出原子結構中核心部分與電子層之間的關系。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盧”、“瑟”、“福”、“粒”、“子”、“散”、“射”和“實驗”。其中,“盧”、“瑟”、“福”都是姓氏,沒有具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粒”、“子”、“散”、“射”分别拆分為米和弓部,米和火部,米和白部,米和寸部,都是比較簡單的部首和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是為了紀念提出這一實驗的英國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繁體字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如“盧”、“瑟”、“福”、“粒”、“子”、“散”、“射”。

例句:“學生們在物理實驗課上進行了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從實驗結果得出了有關原子結構的重要結論。”

相關詞彙:粒子物理學、核物理學、原子結構、物理實驗。

近義詞:盧瑟福試驗。

反義詞:原子模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