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老攜幼的意思、負老攜幼的詳細解釋
負老攜幼的解釋
猶言扶老攜幼。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 邠 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 古公 。”亦作“ 負老提幼 ”。《雲笈七籤》卷十九:“當期之世,水旱蝗蟲,五穀飢貴,兵革并起,人民疾疫,道路不通,負老提幼,散流他方。”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幼的解釋 幼 ò 年紀小,初出生的:幼兒。幼蟲。幼苗。幼年。 小孩兒:幼教(刼 )。幼師。扶老攜幼。 對兒童愛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長老 筆畫數:; 部首:幺;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老攜幼”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百姓背着老人、帶着孩子全體遷移,形容大規模逃亡或流離失所的悲慘場景。其核心含義與戰亂、災難等導緻民衆被迫遷徙的社會背景相關。
2.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出自東漢趙晔《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如“民感其恩,負老攜幼,甘心景從”(《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3. 近義詞與情感色彩
- 近義詞:扶老攜幼(但“扶”更側重主動照顧,“負”強調被迫逃離的沉重感)。
- 情感色彩:中性成語,但多用于描述災難、戰亂等負面情境。
4. 擴展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動蕩時期民衆的生存困境,常與“流離失所”“揭釜甑而歸”等描述結合,凸顯遷徙的倉促與艱辛。
5. 示例應用
“至被诏書當出,民感其恩,以忘戀土,負老攜幼,甘心景從。”(《三國志·吳志·陸凱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吳越春秋》《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老攜幼》這個詞是指年長者扶持年幼者的意思。它由負、老、攜和幼四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負(貝部,8畫)、老(⺮部,6畫)、攜(手部,13畫)、幼(幺部,4畫)。
《負老攜幼》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家庭觀念和文化傳統,強調家庭中的長幼關系和互相扶持。在社會道德規範中,它是對尊老愛幼的重要體現。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負老攜幼》這個詞在古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形可能略有差異。
一些例句可以是:“我們應該牢記負老攜幼的美德,尊敬長輩并幫助年幼的人。”或者“這個社區注重負老攜幼,給予老人和孩子更多關懷與幫助。”
與《負老攜幼》相關的組詞有負責、負擔、老人、攜手、幼稚等。
與《負老攜幼》近義詞可以是尊老愛幼、敬老慈幼、親老愛幼等。
暫時沒有找到與《負老攜幼》直接相反的詞語。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