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碑壠的意思、碑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碑壠的解釋

墳茔及茔前墓碑。《舊五代史·唐書·李敬義傳》:“ 敬義 以遠祖 趙郡 ,見 鎔 ( 王鎔 )展維桑之敬。 鎔 遣判官 李翥 送《贊皇集》三卷,令謁前代碑壠,使還,歸職 太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碑壠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碑”與“壠”(“壟”的異體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墳墓前的石碑及其附屬的土丘或墓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碑(bēi)

    指豎立的石塊,通常刻有文字,用于紀念人物、事件或标識地點。古代特指立在宮廟前觀日影或拴牲口的豎石,後演變為記錄功德的紀念物,尤指墓碑。

    來源:《漢語大詞典》 “碑”字條;《說文解字》 “碑,豎石也”。

  2. 壠(lǒng)

    同“壟”,本義指田埂、高地,引申為墳墓。《禮記·曲禮上》載:“適墓不登壟”,鄭玄注:“壟,冢也。”即指墳冢。

    來源:《漢語大詞典》 “壟”字條;《康熙字典》 “壠,冢也”。

二、複合詞含義

碑壠作為整體,指墓碑及其所在的墳冢,強調墓碑與墳丘的一體性。常見于古籍描述墓葬場景,如:

“碑壠相望,松柏成行”(墓碑與墳冢連綿,松柏排列成行)

此詞凸顯古代墓葬文化中“碑”作為标識與“壟”作為實體墳冢的結合,體現對逝者的紀念與土地歸屬的象征。

三、文化意涵

在古代喪葬制度中,“碑壠”是士大夫以上階層墓葬的典型配置。碑刻載有墓主生平(墓志銘),壠則代表安葬之地,二者共同構成禮儀性空間,反映“慎終追遠”的儒家倫理。

來源:《儀禮·士喪禮》墓葬規制;《文心雕龍·诔碑》 “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紀號封禅,樹石埤嶽,故曰碑也”。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墓葬文化的學術語境,如考古報告、曆史典籍注解等。日常表達一般用“墓碑”“墳冢”等替代。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碑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釋義

碑壠(bēi lǒng)指墳茔及茔前的墓碑,即墳墓與其附屬的墓碑共同構成的整體。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喪葬文化中的墓地和碑刻。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該詞可見于《舊五代史·唐書·李敬義傳》中,記載李敬義受命“謁前代碑壠”,即參拜前人的墓地和碑文。
  2. 文化背景:
    古代碑壠不僅是墓葬标識,也承載着家族曆史或人物功績的記錄,具有紀念和文獻保存功能。

相關詞彙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碑刻文化,可參考《舊五代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靉靆八寸三分帽子豹尾背生兒徧安不藉木不謝不壹倉腐查究刺谒打夾帳疊梁東方千騎二毛發業焚巢搗穴風字硯隔斜貴品汗液蝴蝶花會費回心渾蓋火籤即景生情久策九通衢開去康勝窾曲魁岸利薮柳葉眉茅房沒可奈何明公正氣飄飄豔豔千手千眼觀音取長棄短塙解人龍如臨深淵濡濯晱晱盛鬋沈志蛇入竹筒,曲性猶在瘦俏水流黃輸嘴索瑟素疹素馔亭當銅陛推整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