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謂天帝的诏書。《初學記》卷二十三引 北周 宇文逌 《道教實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 唐 王維 《奉和聖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玉京移大像,金籙會羣仙。” 唐 陸龜蒙 《王先輩艸堂》詩:“金籙漸加新品秩, 玉皇 偏賜羽衣裳。”
(2).道場的名稱。《隋書·經籍志四》:“其(指道教)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 唐 皇甫冉 《宿洞靈觀》詩:“明日開金籙,焚香更沐蘭。”《舊唐書·武宗紀》:“召道士 趙歸真 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籙。”
(3).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 宋 樂史 《廣卓異記·禦制詩送賀賓客為道士還鄉并宰相已下應制詩》:“﹝ 李適之 《應制》詩﹞仙記題金籙,朝章披羽衣。”
金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金"象征貴重與永恒,"箓"原指竹簡記錄的文書,組合後特指道教用于記載天神名錄、科儀規範的典籍。《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本義為"道教秘文,以金字書于玉版"。
二、宗教儀式意涵 在道教實踐中,金箓專指最高級别的齋醮儀式。據《雲笈七籤》記載,金箓齋法主要用于"調和陰陽,消災祈福",是帝王祭祀天地、禳解國難的重要儀軌。這類儀式需用金粉書寫符箓,配以特定科儀動作,具有強烈的視覺象征意義。
三、文獻學延伸義 在古籍文獻中,金箓常代指皇室重要文書。如《舊唐書·禮儀志》記載:"每歲季冬,頒來歲曆日于朝堂,謂之金箓曆",此處引申為皇家頒布的權威曆法文本。這種用法體現了道教術語向世俗權力的語義遷移現象。
該詞的語義演變反映了道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政治體系的深度融合。現代辭書編纂多參考唐代杜光庭《太上黃箓齋儀》、宋代《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道教經典進行釋義考訂。
根據現有資料,“金箓”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
一、道教術語
二、神話意象
3.神仙簿冊
傳說中記錄仙籍或神職的冊籍,象征超凡世界的秩序。
三、字義分解
注意事項
當前釋義主要基于網絡詞典的單一低權威性來源,若需學術引用或深入研究,建議結合《道藏》典籍或權威宗教文獻進一步考證。
班姬寶利背興砭頑不見圭角不嗣部卒纏攪叢箐啐醴錯勝打補靪傣曆叨攬調說對立統一規律煩鄙氛昬撫今懷昔圪仰公移管鉗駭人聞見毫不含糊後園姜黃交拏極唱戒敕精工九井踡跼考定控地棱子令慈陵溪龍筋冕绂凝意平吉七姑子奇突羣帝忍心害理辱恥掃夷沙塵暴膻中折斤鬥仕戶守瘗绶虉水溝水際私辦私盟痛砭蛙角緼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