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謂天帝的诏書。《初學記》卷二十三引 北周 宇文逌 《道教實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 唐 王維 《奉和聖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玉京移大像,金籙會羣仙。” 唐 陸龜蒙 《王先輩艸堂》詩:“金籙漸加新品秩, 玉皇 偏賜羽衣裳。”
(2).道場的名稱。《隋書·經籍志四》:“其(指道教)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 唐 皇甫冉 《宿洞靈觀》詩:“明日開金籙,焚香更沐蘭。”《舊唐書·武宗紀》:“召道士 趙歸真 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籙。”
(3).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 宋 樂史 《廣卓異記·禦制詩送賀賓客為道士還鄉并宰相已下應制詩》:“﹝ 李適之 《應制》詩﹞仙記題金籙,朝章披羽衣。”
根據現有資料,“金箓”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
一、道教術語
二、神話意象
3.神仙簿冊
傳說中記錄仙籍或神職的冊籍,象征超凡世界的秩序。
三、字義分解
注意事項
當前釋義主要基于網絡詞典的單一低權威性來源,若需學術引用或深入研究,建議結合《道藏》典籍或權威宗教文獻進一步考證。
《金箓》是指一種裝有寶貴財物或文獻的金屬盒子。它通常具有金子制成的外殼,其中珍貴的文件、信件、文件或文獻可以儲存,以保護免受損失或盜竊。
《金箓》在常用字中,由“金”和“箓”兩個部分組成。
其中,“金”作為部首,表示與金屬、財富或珍貴有關的意思,拼音為“jīn”,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筆畫數為8。
而“箓” 作為剩餘部分,表示盒子或箱子的意思,拼音為“lù”,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筆畫數為15。
《金箓》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的古代文獻和史書中,它代表了貴族或皇室家族中保存重要文件或財富的盒子。這些《金箓》通常是由金屬制成,由于金質價值昂貴,因此被視為高貴和珍貴的象征。
《金箓》的繁體字為「金箚」,兩個字形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寫法與《金箓》相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演變。對于《金箓》,它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會有些許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義仍保持一緻。例如,在古代,曾有一種寫作「金篥」的方式,它與《金箓》在拼音和意義上相似,但筆畫和部首可能稍有差異。
1. 他打開《金箓》,取出裡面珍貴的文件。
2. 這個家族将重要的家族譜系存放在一隻華麗的《金箓》中。
3. 老師将重要的考試資料保存在一隻裝飾華麗的《金箓》内。
組詞:金銀箓、紙箓、畫箓、書箓、文獻箓
近義詞:金盒、金匣、金箱
反義詞:喪失、低賤、損失、腐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