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旒的意思、辰旒的詳細解釋
辰旒的解釋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畫日、月、星,垂十二旒。《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 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詞語分解
- 辰的解釋 辰 é 地支的第五位,屬龍。 用于記時: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 時日:辰光。時辰。誕辰。 日、月、星的總稱:北辰(北極星)。星辰。 古同“晨”,清早。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 旒的解釋 旒 ú 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旌旗垂旒”。 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辰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 liú,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辰旒”指古代的一種旌旗,即太常旗。其形制特點為:
- 圖案:旗面繪有日、月、星辰(“辰”即代指三光);
- 裝飾:垂挂十二旒(“旒”為旗幟下懸垂的飄帶或珠串)。
二、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張衡〈東京賦〉》:
“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三、綜合釋義
- 功能:太常旗為古代禮儀用旗,象征天象與王權,多用于祭祀或重要典禮;
- 象征意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十二旒可能對應十二時辰或十二個月,體現古人對天時的尊崇。
四、相關拓展
- “太常”:漢代官職名,掌禮樂郊廟社稷,與此旗的禮儀用途相關;
- “旒”的演變:後也用于帝王冠冕的玉串,如“冕旒”,與旗幟裝飾一脈相承。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古籍及辭典釋義,具體細節可參考《東京賦》及相關禮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辰旒,意為時光的徽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辰和旒。辰是一個表意字,表示時間或時辰;旒是一個表形字,表示帽子的穗子。辰旒源自古代儒家經典《易經》中的詞句:“彖辰旒,時則之宜,無咎。”辰旒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示例句子:"沐辰旒之光,發掘自己的潛力。"
辰旒可以作為組詞使用,例如:"時辰",表示特定的時間;"徽章",表示象征或标志。
近義詞可包括"徽記"、"紀念章"等,用來表示象征意義的标志。
反義詞方面有"無記號"、"無意義"等,表示缺乏象征或标志性的符號。
希望這些簡潔的回答有助于您對辰旒這個詞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