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辰旒的意思、辰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辰旒的解釋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畫日、月、星,垂十二旒。《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 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辰旒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辰”與“旒”二字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與曆史背景。以下從詞義、來源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辰”本指日月星辰,後引申為帝王或天象的代稱;“旒”指古代帝王冠冕前後懸垂的玉串(共十二旒),象征權威與禮制。

    辰旒合稱,專指帝王冠冕的玉飾,後借代帝王身份。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0卷,第127頁。

  2. 引申義

    • 帝王代稱:如《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辰旒,天子之冕也”,以“辰旒”指帝王。
    • 王朝象征:古代文獻中常見“辰旒”喻指皇權或朝廷,如宋代夏竦《奉和禦制宣讀天書》以“辰旒”表天子威儀。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185頁。


二、文獻溯源

  1. 經典用例

    •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此為“旒”的禮制起源。
    • 唐代王勃《乾元殿頌》:“辰旒肅穆,開寶胄于金繩。” 以“辰旒”凸顯帝王莊嚴。

      來源:《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文化意涵

    “辰旒”融合天文(辰)與禮制(旒),體現古代“天人相應”思想,是王權天授的符號化表達。

    來源: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1頁。


三、現代應用

該詞屬曆史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禮制、帝王文化的學術著作或文學仿古創作中。

例: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考證唐代服飾時提及“辰旒之制”。

來源:《漢語古語詞專書詞典》(語文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商務印書館,1999年。
  2.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
  3.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注:部分古籍原書無電子鍊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供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辰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 liú,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辰旒”指古代的一種旌旗,即太常旗。其形制特點為:


二、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張衡〈東京賦〉》:

“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三、綜合釋義

  1. 功能:太常旗為古代禮儀用旗,象征天象與王權,多用于祭祀或重要典禮;
  2. 象征意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十二旒可能對應十二時辰或十二個月,體現古人對天時的尊崇。

四、相關拓展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古籍及辭典釋義,具體細節可參考《東京賦》及相關禮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鴨邊禍鼈魚敝幽曹伍長牓蜍兔大班大庭廣衆怛咤斷牕浮稱幹屍攻摘廣舃孤魂野鬼晷刻何從噷動黃柯谏說金箓雲籤謹憲駒馬可宗礧落黎單留館龍禦上賓鸾雙洛浦綠茸茸慢滕滕毛炮貌似強大門類木契奈何男閨蜜乜斜纏帳凝冽烹采平展鋪胸納地钤察奇崛檠括青籠奇彥人行橫道線三元及第省力視丹如緑時月隋堤萬事五葉相如檄魈鬼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