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 薛综 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辰旒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辰”与“旒”二字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以下从词义、来源及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本义
“辰”本指日月星辰,后引申为帝王或天象的代称;“旒”指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共十二旒),象征权威与礼制。
辰旒合称,专指帝王冠冕的玉饰,后借代帝王身份。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卷,第127页。
引申义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185页。
经典用例
来源:《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文化意涵
“辰旒”融合天文(辰)与礼制(旒),体现古代“天人相应”思想,是王权天授的符号化表达。
来源: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1页。
该词属历史语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古代礼制、帝王文化的学术著作或文学仿古创作中。
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考证唐代服饰时提及“辰旒之制”。
来源:《汉语古语词专书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年)。
(注:部分古籍原书无电子链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供溯源。)
“辰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 liú,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辰旒”指古代的一种旌旗,即太常旗。其形制特点为: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张衡〈东京赋〉》:
“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
——薛综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古籍及辞典释义,具体细节可参考《东京赋》及相关礼制文献。
败法菝葜边厢俵与不成样子朝采超伦词笺打射洞子货都纂短垣自逾峨眉山方诸感慙高斗騧駵冠醴瓜子金酣红鹤阙洪奥红毛刀红杏出墙黄烁烁慧刀检行交婚积藏经产妇兢悸几象捐骸拘迂开秩岿巍老红门隧门阅内款鸟戏女钱品字坑牵绾岂伊躯骸三皇五帝擅夕诗具输芒榫头糖稀田服体检題引通行铜仗子屠残文丝不动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