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晷與刻漏。古代的計時儀器。 清 魏源 《海國圖志·籌海篇三》:“儀器則鐘表晷刻,不亞西土。”《清史稿·禮志七》:“ 康熙 二十一年,命展禦門晷刻。”
(2).片刻。謂時間短暫。《西京雜記》卷四:“ 成帝 旹, 交趾 越嶲 獻長鳴雞,伺雞晨,即下漏驗之,晷刻無差。”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毫釐之差,或緻弊於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於歷年。”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劉公墓志銘》:“安人嘗侍太宜人疾,晷刻不離。”
(3).時刻,時間。《梁書·賀琛傳》:“﹝ 琛 ﹞每見 高祖 ,與語常移晷刻,故省中為之語曰:‘上殿不下有 賀雅 。’”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一:“窺觀坐窮晡,未覺晷刻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蘿公主》:“每出,限以晷刻,過期,則詬厲不與飲食。”
晷刻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晷刻"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原指日晷上劃分的刻度,後引申為短暫的時間單位,特指極短的時間片段。該詞在典籍中常以"片刻""須臾"為同義詞,例如《漢書·王褒傳》中"日昳不暇晷刻"即強調時間緊迫性。
二、詞義詳細解析
"晷"指日晷,即通過太陽投影測定時間的儀器。《說文解字》釋為"日景(影)也",其刻度劃分晝夜時辰。
"刻"原為古代漏壺的計時單位,《周禮·夏官》記載"挈壺氏掌刻漏",一晝夜分為100刻,後簡化為96刻,每刻約合現代15分鐘。
"晷刻"組合後,詞義從具體計時工具轉向抽象時間概念。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稱:"晷刻者,測日而定分秒",體現其精确性。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宋代蘇轼《夜直玉堂》詩雲:"欲知晷刻衰容改,一夜風枝語未休",以晷刻喻指光陰流逝。
《宋史·律曆志》載有"以晷刻考中星",說明其在天文觀測中的應用。
四、權威典籍佐證
《周禮注疏》鄭玄注:"晷影至刻,則氣至之驗",證實晷刻與節氣測算的關聯性。清代《康熙字典》将其歸入"日部",釋義為"測日景以定時辰"。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等權威文獻,未添加無效網絡鍊接以保障信息可靠性。)
“晷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權威資料綜合說明:
指古代計時儀器
即“日晷”與“刻漏”的合稱,兩者均為古代計時工具。
表示短暫的時間,即“片刻”
強調時間極短,常見于古文描述。
例:唐代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中“晷刻之誤,或遺患於曆年”;《西京雜記》載“晷刻無差”。
泛指時間或具體時刻
可指某一特定時間點,或時間的流逝。
例:《梁書·賀琛傳》中“與語常移晷刻”;王安石詩中“未覺晷刻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時方式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海國圖志》等來源。
拜壽标類鄙稱兵船駁阻步遊出適賜杖麤悍戴發含牙大章東觀費鈔風媚夫容感性關啟貫渠官庑卦筮袿裳孤寺彙出尖新轎簾金椀計窮力屈钜夫跼踡局趣連複靈阿律人芒履民委曩歲貧靜千古計乾陵峭裂青旗啟右确确繕人山遙水遠守虜受納説明書酸梗唐突特大號鐵硯磨穿徒裎箨冠亡破五噫歌鹹豉伭贶閑粟枭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