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在胸的意思、成竹在胸的詳細解釋
成竹在胸的解釋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處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謀劃打算
詳細解釋
畫竹子以前,心中先已有竹子的形象。語本 宋 蘇轼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後以喻處理事情之前心裡早有通盤的考慮和打算。《老殘遊記》第六回:“先生必有成竹在胸,何妨賜教一二呢?” 柳亞子 《紀夢》詩序:“老謀深算,成竹在胸。” ********* 《經曆》十:“這樣,他們在落筆的時候,便已有‘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勢。”亦省作“ 成竹 ”。 清 鄭燮 《題畫·竹》:“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隻是一個道理。” 柯靈 《香雪海·從<秋瑾傳>說到<賽金花>》:“有成竹無成竹,應作如是觀。”參見“ 胸有成竹 ”。
詞語分解
- 成竹的解釋 見“ 成竹在胸 ”。
- 胸的解釋 胸 ō 身體前面頸下腹上的部分,借指心裡:胸脯。胸膛。胸腔。胸口。胸骨。胸椎。胸膜。胸懷(抱負、氣量)。胸襟(同“胸懷”)。胸無點墨(指讀書太少,文化水平極低)。直抒胸臆。胸中有數(?)。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成竹在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比喻做事前已有完整的計劃或把握,源于畫竹的創作理念。字面指畫竹前心中已構思出竹子的完整形象。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北宋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描述畫家文同(字與可)主張畫竹需先在心中形成整體構思,其畫竹技法開創“湖州畫派”。
三、用法特點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常作謂語(如:他應對問題成竹在胸);
- 感情色彩:褒義詞,強調準備充分、從容自信;
- 應用場景:多用于描述處理複雜事務或應對挑戰時的從容狀态(例句:“他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容不迫,成竹在胸”)。
四、延伸信息
- 近義詞:胸有成竹、勝券在握
- 文化關聯: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意在筆先”的美學思想。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細節,可參考蘇轼原文及相關書畫理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竹在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想法和計劃,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成竹在胸幾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從上至下分别是竹、言、胸。其中竹是部首,表示與竹子相關的事物;言是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胸是部首,表示與心胸相關的事物。成竹在胸兩個字的筆畫分别為14畫和10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人繪畫中的一種技法。古代繪畫中,人們常常在紙上先用淡墨将畫的草稿或者設計好的圖案勾勒出來,形成類似于竹子的骨架。這個勾畫輪廓的階段被稱為“竹骨”,表示作者已經有了基本的構思和規劃。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一個人已經有了清晰的計劃和想法的意思。
成竹在胸的繁體寫法為「成竹在胸」。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也有一些字形與現代有所區别。不過,成竹在胸這個成語的字形在古代并無變化,一直以來都使用現代的字形。
下面是成竹在胸的一個例句:
他在危機關頭表現得非常從容自信,看得出來他已經成竹在胸了。
一些與成竹在胸相關的詞彙有:構思、規劃、設想。
與成竹在胸意思相反的詞彙有:迷茫、無計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