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醪糟 ”。酒釀,江米酒。 明 李實 《蜀語》:“不去滓酒曰醪糟。醪音勞。以熟糯米為之,故不去糟。即古之醪醴、投醪。” 郭沫若 《遊西安·五月二日》:“漿米酒即 杜甫 所謂‘濁醪’。 四川 人謂之‘醪醩’,酒精成份甚少。”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三部分一:“隨客棧而早興的,是鴉片煙館,是賣湯元與醪糟的擔子。”
“醪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áo zāo,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指一種傳統發酵食品,即酒釀或江米酒。其制作方法是用蒸熟的糯米拌入酒曲發酵而成,保留了米粒和酒糟,口感微甜且酒精含量較低(約1-2%)。
詞源與别稱
曆史與文化背景
明代李實《蜀語》記載:“不去滓酒曰醪糟”,說明其工藝自古有之,與《禮記》中提到的“醪醴”(甜酒)一脈相承。
現代應用
醪醩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配料用于制作甜品(如醪糟湯圓)、烹饪菜肴或發酵面食,具有促進消化等作用。
《醪醩》(láo zōu)這個詞是指用在冶煉中的液體,也可以指液體浸漬而成的飲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醪和醩。
醪(láo)是由“釀酒”的意思組成,是一個表示釀造酒精的詞。在漢字中,醪的部首是酉,總共有7個筆畫。
醩(zōu)表示液體,是相對于固體的概念。在漢字中,醩的部首是酉,總共有9個筆畫。
《醪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歌中。在《詩經·豳風·豐年》一首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園有蔓草、隰有萌蕃、醪醩如楊。”這裡的“醪醩”指的是醇香的酒。這便是最早出現醪醩這一詞的文字來源。
繁體字中,“醪醩”與簡體字的寫法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中,“醪醩”可以有不同的寫法。有時候,為了表達不同的意思或者寓意,會用不同的漢字替代。比如,有時候将“醪醩”中的“醪”寫作“僚”,表示一種濃郁的味道;将“醩”寫成“皂”,表示顔色混濁或者沸騰。
例句:
1. 這家酒坊釀造的醪醩讓人陶醉其中。
2. 他喜歡喝一杯醪醩,放松一下心情。
組詞:
1. 酵母: 制作醪醩中發酵的微生物
2. 酒坊: 生産醪醩的工廠
近義詞:
1. 釀酒:制作醪醩的過程
2. 糟醨:指醪醩中的糟糠
反義詞:
1. 固體:對應于醩的液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