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1.皮膚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結成的硬塊。 王汶石 《風雪之夜》:“他拉着衣襟……果然滿胸膛上的圪塔肉都露在外面。”
(2).線、繩或布條的結。
(3).比喻不易解決的問題。
(4).方言。量詞。猶塊。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第三部二:“一圪瘩石頭兩圪瘩磚,你不知道妹妹怎麼難!”
(5).方言。坷垃,土塊。 丁玲 《糧秣主任》:“後來才知道,人家已經自己找下‘對象’了,還不是一個耍土圪塔的。”
(6).方言。指性情固執的人。 李季 《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一:“家在邊區不象個邊區人,我爹爹也是個頑固圪墶。”
(7).方言。地方。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他一個孩子,又沒出過遠門,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8).形容動作急驟。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一折:“那漢酒中劣性顯英豪,圪塔的揪住寳帶,沒揣的舉起鋼刀。”
(9).小丘,矮岡。
“圪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方言差異而有所不同。綜合多個來源,具體解釋如下:
皮膚或肌肉的硬塊
指皮膚表面突起的腫塊或肌肉形成的結塊。例如:“他胸膛上的圪塔肉露在外面”。
線繩或布料的結
用于描述線、繩、布條等打結形成的疙瘩。
比喻難題或矛盾
借指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兩人之間有了圪塔”。
量詞“塊”
在部分方言中作量詞,類似“塊”“團”。例如:“一圪塔石頭”。
土塊或坷垃
特指泥土結成的塊狀物,如:“土圪塔”“犁耙繩索成稀罕物”。
形容建築狀态
在成語“一圪塔”中,表示建築物傾斜或不穩定(如橋梁、塔樓等)。
“圪塔”與“圪垯”為同源詞,部分方言中可互換。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尤其在口語中可能衍生出更豐富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