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潭帖的意思、潭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潭帖的解釋

亦稱“長沙帖”。彙刻叢帖。 北宋 慶曆 間 劉沆 帥 潭州 (今 湖南省 長沙市 )時,命僧 希白 摹刻。計十卷。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 晉 王羲之 《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 、 顔真卿 等帖。與《绛帖》齊名。因刻于 潭州 ,故名。原石毀于 南宋 建炎 年間,翻刻本很多。參閱 宋 鄭興裔 《鄭忠肅奏議遺集·淳化帖》、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淳化閣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潭帖,又稱《潭州帖》或《長沙帖》,是宋代著名的彙刻叢帖之一,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和曆史價值。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潭帖指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由劉沆主持摹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的一部法帖。該帖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補部分晉唐名家書迹,共十卷,主要收錄王羲之、王獻之等書家作品,是宋代重要的書法摹刻文獻 。

二、曆史背景與内容

  1. 刊刻源流

    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知州劉沆命僧希白摹刻《淳化閣帖》,并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及顔真卿等書迹,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的刻帖體系 。

  2. 版本特征

    原石已佚,現存拓本多為明清翻刻本。其摹刻以“筆法精妙,神采煥發”著稱,明代書家王世貞評其“勝淳化帖” 。

三、藝術價值與影響

潭帖開創了地方翻刻官方法帖的先河,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地域傳播。其摹刻技術精良,較好地保留了晉唐筆法神韻,成為後世研究宋代書法摹刻工藝的重要标本。元代趙孟頫曾以潭帖為學書範本,清代《三希堂法帖》亦受其影響 。

注:潭帖别名《長沙帖》,現存最早記載見于宋代曾宏父《石刻鋪叙》,其學術研究可參考上海圖書館藏《潭帖考異》(清抄本)及《中國法帖全集》第3冊(湖北美術出版社)。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潭帖"詞條(商務印書館,2001)
  2. 中國書法家協會官網《宋代法帖研究專題》(www.chinasfa.cn/archives/1045)

網絡擴展解釋

“潭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書法叢帖(主要含義)

  1. 别稱與起源
    亦稱“長沙帖”,是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由潭州知州劉沆主持、僧人希白摹刻的彙刻叢帖,因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而得名。

  2. 内容與特點
    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補了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及王蒙、顔真卿等名家作品,共十卷。其刻工精良,與《绛帖》齊名,在南宋時期原石毀于戰亂,後世多存翻刻本。

  3. 曆史影響
    作為宋代重要法帖之一,對後世書法研究和臨摹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晉唐書法傳承起到關鍵作用。


二、引申含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文章或書法“流暢圓潤、美觀連貫”。此用法可能源于“潭帖”書法本身的藝術特征,但需注意:


總結建議

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潭帖”主要指北宋書法叢帖;若用于文學描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修辭。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鄭忠肅奏議遺集》等宋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相筆翰如流秉筆直書筆順布天蓋地察察寸木岑樓丹篆的羞剔癢墊裂滌瑕蕩垢二志悱怨黑心歪尖亨嘉衡陽雁斷淮甸黃台瓜辭賤造蕉布晶波敬服緊裹九位矍相君子三戒略及連滞另案露口信迷戀骸骨名副其實明光殿旁親攀教袍套破綻百出三皇埏闼升平沈思熟慮時乖運蹇十三弦石頭人衰征書殿熟滑絲路四照傞傞天端挺觸外刑卧理吳劍武闱遐方仙人桃顯異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