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潭帖的意思、潭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潭帖的解釋

亦稱“長沙帖”。彙刻叢帖。 北宋 慶曆 間 劉沆 帥 潭州 (今 湖南省 長沙市 )時,命僧 希白 摹刻。計十卷。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 晉 王羲之 《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 、 顔真卿 等帖。與《绛帖》齊名。因刻于 潭州 ,故名。原石毀于 南宋 建炎 年間,翻刻本很多。參閱 宋 鄭興裔 《鄭忠肅奏議遺集·淳化帖》、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淳化閣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潭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書法叢帖(主要含義)

  1. 别稱與起源
    亦稱“長沙帖”,是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由潭州知州劉沆主持、僧人希白摹刻的彙刻叢帖,因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而得名。

  2. 内容與特點
    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補了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及王蒙、顔真卿等名家作品,共十卷。其刻工精良,與《绛帖》齊名,在南宋時期原石毀于戰亂,後世多存翻刻本。

  3. 曆史影響
    作為宋代重要法帖之一,對後世書法研究和臨摹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晉唐書法傳承起到關鍵作用。


二、引申含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文章或書法“流暢圓潤、美觀連貫”。此用法可能源于“潭帖”書法本身的藝術特征,但需注意:


總結建議

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潭帖”主要指北宋書法叢帖;若用于文學描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修辭。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鄭忠肅奏議遺集》等宋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潭帖:意義與來源

《潭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潭”指的是湖泊或深水處,“帖”指的是帖子或文書。

潭帖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潭帖”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丨字旁),分别代表着“水”和“人”。筆畫方面,“潭”由10畫組成,“帖”由7畫組成。

潭帖的繁體寫法

在繁體字中,“潭帖”分别寫作“潭貼”。雖然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存在一些筆畫及結構上的差異,但它們都表達相同的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潭帖”來說,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例如,“潭”字的舊時寫法中,“水”字旁的三點水形狀可能會稍有差異。

潭帖的例句

1. 這個地方的湖水清澈見底,宛如潭帖一般美麗。

2. 他用一張紙寫了一份潭帖,表示對他的幫助表示感激。

3. 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潭帖來記錄重要的事情和傳達信息。

潭帖的組詞

潭帖并沒有特定的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但是,“潭”和“帖”這兩個字都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彙。

例如:潭水、潭影、湖潭、貼帖、剪貼、劄帖等。

潭帖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潭帖”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湖泊”、“水面”(近義詞)以及“紙張”、“書信”(泛指帖子或文書)(擴展義義詞)。

反義詞則指與“潭帖”相對立的詞,例如“土地”(相對于湖泊)和“口頭”(相對于文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