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俗的意思、成俗的详细解释
成俗的解释
(1).固有的习惯、风俗。《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6*言6*书》:“天下之人,亦已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
(2).形成良好的风俗。《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书·匡衡传》:“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復,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可以,能行:成,就这么办。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成。 够,达到一定数量:成年累(噄 )月。 已定的,定形的: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十分之一:增产三成。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成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雅僧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成俗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成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固有风俗或习惯
指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被普遍遵循的传统或惯例。例如《荀子·正名》提到“从诸夏之成俗”,强调不同地区遵循自身固有习俗()。
-
形成良好风俗
强调通过教化或实践使社会形成有益的风气。《礼记·学记》中“化民成俗”即指通过教育引导民众建立良俗()。
二、词源与用法
- 构词解析:由“成”(形成)和“俗”(风俗)组成,既包含“已成之俗”的静态描述,也体现“促成风俗”的动态过程()。
- 古籍例证:
《汉书·匡衡传》用“蒙化而成俗”说明统治者教化对风俗形成的作用;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清谈之风“非济世成俗之要”,反向强调良俗的重要性()。
三、相关概念
- 近义词:习俗、惯例、风化
- 反义词:破旧立新、移风易俗
- 延伸词:“习以成俗”(《魏书》),指长期沿袭的行为固化为习俗()。
“成俗”既可指代现有风俗,也可指通过努力建立新风俗,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礼记》《荀子》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成俗
成俗(chéng sú)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某种社会习俗因长期重复而形成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遵守的状态。下面将对成俗进行拆分、来源、繁体字、古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进行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成:部首为自身(一),总笔画数为八。
- 俗:部首为人(亻),总笔画数为十。
来源:
成俗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它起初指的是在各个部落中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整个社会的习尚和风气。
繁体字:
成俗的繁体字为「成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成以「戉」为旁,俗以「自」为旁,写作「戉自」。
例句:
- 这个习俗已经成俗多年了。
- 当地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成了他们的代表标志。
相关词汇:
- 习俗:指某种社会或地区的习惯、风俗。
- 风气:指某个地区或社会群体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等共同遵守的态度和思潮。
- 传统:指某一时间或地区的长期存在、代代相传的习俗和文化。
- 规矩:指某社会群体中长期形成并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总结:
成俗是指社会习俗因长期重复而形成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遵守的状态。成的部首为自身(一),总笔画数为八;俗的部首为人(亻),总笔画数为十。该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后来成为描述整个社会的习尚和风气的代表词汇。繁体字为「成習」,古代写作「戉自」。使用成俗这个词可以形容习惯成自然的社会现象,也可以用于描述长期传承下来的习俗和风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