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指于鼎”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源自《左傳·宣公四年》。故事講述鄭靈公設宴時,故意不賜鼋(大鼈)湯給大臣子公,子公憤怒之下将手指伸入鼎中蘸湯品嘗,以此表達對利益被剝奪的不滿。後因矛盾激化,子公弑君。
比喻以不當手段謀取非分利益,或強行介入他人權責範圍。常用于批評貪婪、越界行為。
現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警示不可貪圖不屬于自己的權益,強調遵守規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左傳》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染指于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接觸到權力或財富而受到其腐蝕,失去原有的純潔和高尚。
《染指于鼎》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角。部首木代表木材,角表示角狀物。該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4。
《染指于鼎》源自《詩經·齊頌·青蠅》:“青青藍藍,遑人歸來,染指于鼎。”繁體字為「染指於鼎」。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字形上有一些差别。例如,鼎的古字形為鼑。染字的古字形為「衾+果」,指衣物上沾染上東西的意思。
他原本是個清廉的公務員,但是在接觸到權力的誘惑後,不幸染指于鼎,堕落了。
- 染污:意思是被污染或染上不好的東西。 - 指揮:權威和控制力,常用于指揮和領導他人。 - 于家:追求安樂、享受和家庭溫暖的生活。
近義詞:沾唇欲酥、陷溺其中、玷污。意思都是指受到惡劣環境影響,堕落腐化。
反義詞:遠離權力、清白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