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蕩魂飛的意思、魄蕩魂飛的詳細解釋
魄蕩魂飛的解釋
同“ 魂飛魄散 ”。《黑籍冤魂》第三回:“到如今煙鬼滿天下,聞得國家要行禁煙的命令,都吓得魄蕩魂飛。”
詞語分解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 飛的解釋 飛 (飛) ē 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飛躍。飛鳥。 在空中運動:飛雪。火箭飛向太空。 形容極快:飛駛。飛黃騰達(喻人驟然得志,官位升遷快)。 極,特
專業解析
"魄蕩魂飛"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受到極度驚吓或刺激時,精神恍惚、心神極度不甯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 字面拆解:
- 魄: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與“魂”相對,常合稱“魂魄”),也指膽識、精力。如《說文解字》釋“魄”為“陰神也”。
- 蕩: 搖動,震動,引申為消散、失去。此處指精神受到劇烈沖擊而散亂。
- 魂: 指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如《說文解字》釋“魂”為“陽氣也”。
- 飛: 飛散,消失。此處指精神意識仿佛飛離身體,無法控制。
- 整體含義: 形容人因受到極度驚吓、恐懼或強烈刺激,導緻精神意識完全失控,處于極度驚恐、六神無主、失魂落魄的狀态。強調精神層面受到的巨大沖擊和由此産生的混亂、失序感。
二、出處與書證
- 該成語較早且著名的出處見于明代許仲琳所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把哪吒嚇得魄蕩魂飛。”
(描寫哪吒遭遇強敵或險境時極度驚恐的樣子。)
此例奠定了該成語形容極度驚恐的核心語義,并被後世廣泛引用。
三、用法與特點
- 語義強度: 表示極度的驚恐或震撼,程度非常深,遠超一般的“害怕”或“吃驚”。
- 側重精神層面: 核心描繪的是精神、意識、心神的劇烈動蕩、渙散乃至暫時性“離體” 的狀态,而非單純的身體反應。
- 比喻與誇張: 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魂魄消散飛離),生動形象地刻畫人在極端情境下的心理崩潰。
- 適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遭遇突發災禍、巨大危險、恐怖景象或聽聞噩耗時人的反應。例如:
- 目睹慘烈車禍,路人無不~。
- 深夜獨行遇險,吓得他~。
- 聽聞親人意外離世,她頓時~。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魄蕩魂飛”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引用了《封神演義》作為書證,是研究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
-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劉潔修編著): 系統考釋成語源流,對“魄蕩魂飛”的構成、語義演變及典型用例有深入分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魄蕩魂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發音與基本含義
發音為pò dàng hún fēi,字面意為“魂魄震蕩、飛散”,形容人因極度驚恐或震撼而失去常态,精神和心靈受到巨大沖擊。
2. 詳細解析
由“魄”(指精神)、“蕩”(擾亂)、“魂”(靈魂)、“飛”(逃離)四字構成,生動描繪了人在遭遇突發驚吓或強烈刺激時,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态,類似“魂魄離體”的失控感。
3. 出處與例句
- 出處:清代小說《黑籍冤魂》第三回:“到如今煙鬼滿天下,聞得國家要行禁煙的命令,都吓得魄蕩魂飛。”
- 例句:清代《蜃樓志》第五回中“岱雲魄蕩魂飛”,展現了人物在驚恐中的失态。
4.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魂飛魄散”()、“魂飛魄蕩”(形容類似狀态,但多含受誘惑而分神的引申義,見)。
- 用法:多作貶義,常見于文學描寫,可作謂語或定語,如“吓得魄蕩魂飛”。
補充說明
該成語反映了漢語對心理狀态的具象化表達,適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極端恐懼的場景,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娜白雲孤飛百足之蟲,至斷不蹶八阕慘愦钗鑷場師懲羹成規徹首徹尾除滅辭拒湊搭催人淚下磋磋促中斷梗蛾黃番家泛軸鳳辇鳳爪分行拂席夥器绛霄驕暗嗟嗞乎金漿九尾吉網眷寄開國開治拉稿蠟社燎竈獵跋六更六國孷孳卵裂率神涅面奴役撲蚩千切攲斜蛐蟮三春柳侍郎獸頭田生忘恩背義文氓窩裡朵洿渎無能之輩險服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