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building] 屋頂分兩層的房屋,指樓閣
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蘇轼《教戰守》
(1).重檐之屋。 商 代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廳堂。《周禮·考工記·匠人》:“ 殷 人重屋,堂脩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鄭玄 注:“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寝也。” 戴震 《<考工記圖>補注》:“世室、重屋,制皆如明堂…… 姚姬 傳曰:重屋,複屋也。别設棟以列椽,其棟謂之棼,椽棟既重,軒版垂檐皆重矣。” 孫诒讓 正義:“ 殷 人重屋者,亦 殷 之明堂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複廟重屋,八達九房。” 薛綜 注:“重屋,重棟也。謂明堂廟屋,前後異制。” 唐 李白 《明堂賦》:“採 殷 制,酌 夏 步。雜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數。”《宋史·禮志四》:“ 三代 之制不相襲, 夏 曰世室, 商 曰重屋, 周 曰明堂,則知皆室也。”
(2).指高樓。《新唐書·西域傳上·東女》:“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 宋 蘇轼 《教戰守策》:“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禦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明 唐寅 《世壽堂》詩:“大枝為天立四極,小枝為君作重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河套喇嘛》:“而室則十二,開牕牖於上,若重屋然。”
“重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屋頂分兩層的房屋或樓閣。例如蘇轼在《教戰守策》中提到:“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這裡的“重屋”即指貴族居住的高大建築,強調其多層結構的特點。
商代明堂建築
據《周禮·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指商代天子用于宣明政教的大廳堂,特點是“四阿重屋”(四面坡頂的雙層屋檐),屬于早期禮制建築的代表形式。
泛指高樓
唐宋文獻中,“重屋”也指代多層建築。如《新唐書·西域傳》描述東女國“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說明其作為居住高樓的普遍性。
“重屋”既可指具體的雙層屋頂樓閣,也承載了古代禮制建築的象征意義。其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常見,尤其在描述貴族居所或重要建築時高頻出現。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考工記》及蘇轼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