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标的意思、草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标的解釋

插在物品上,作為待售的标志的草束。亦作為賣身的标記。《水浒傳》第十二回:“當日将了寶刀,插了草标兒,上市去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蘭孫 ﹞真正無計可施,事到頭來不自由,隻得手中拿個草标,将一張紙,寫着:‘賣身葬父’四字,到靈柩前拜了四拜。”《儒林外史》第三回:“那鄰居飛奔到集上……見 範進 抱着雞,手裡插個草标,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裡尋人買。” 老舍 《茶館》第一幕:“鄉婦拉着個十來歲的小妞進來。小妞的頭上插着一根草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草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指用草稈或草莖制成的簡易标記物,通常為一段枯草或草莖插在物品上作為标識。其結構為偏正式合成詞:“草”指草本植物,“标”即記號、标識。

二、曆史功能義

在古代市集交易中,草标承擔核心實用功能:

  1. 商品标識

    插在待售物品(如柴薪、農具、牲畜)上,表示“此物出售”。例如《水浒傳》第十二回楊志賣刀時“插了草标兒”,即昭示刀為商品。

  2. 人身典賣标記

    貧困者自賣時,将草标插于衣領或頭發間,表示願賣身為仆。此用法在明清小說中常見,反映古代底層生存現實。

三、文化象征義

在文學作品中衍生出兩層隱喻:

  1. 卑微身份的符號

    草标材質低賤,象征物主/賣身者的社會地位低下。如《儒林外史》中饑民“頭頂草标”的描寫,強化人物困境。

  2. 命運掌控權讓渡

    插标行為暗喻主體主動放棄對物品或自身的支配權,成為古典悲劇叙事的重要意象。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定義:

    “插在物品上,作為待售标志的草束。” 印證其核心商業功能(來源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

    “集市中插在物品上表示出賣的草杆。” 強調其市場交易屬性(來源

五、語義演變

隨着傳統集市形态消失,草标的實用功能已消退,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成語(如“插标賣首”)及文學修辭中,成為承載古代市井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草标"詞條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水浒傳》《儒林外史》相關章節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

“草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草标(拼音:cǎo biāo)指插在物品上作為待售标志的草束,或用于賣身的标記。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常見,例如:

二、文化延伸

  1. 象征意義
    草标中的“草”代表低賤,表示物品或人身對所有者已無價值,需通過出售換取生存資源。

  2. 少數民族習俗
    在瑤族、侗族文化中,草标被用作特定标記,例如:

    • 號地草标:标記土地歸屬;
    • 發現草标:提示他人此處有蜂窩、菌類等資源。

三、其他解釋

部分詞典提到“草标”作為成語,比喻“事物的征兆或迹象”,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草标”的核心含義是古代交易中的标識符號,兼具實用與文化屬性。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民族習俗,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等文獻,或查閱瑤族、侗族文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摧白社人包乘組不住子虿尾銀鈎槎客成城串氣戴頭而來倒行大世界定亂豆華水端默對分撴摔煩膩翻盞飛鍊渢融俯身甘心瞑目高欄觥爵關木詭稱貴庾歸轍合掌洪涔阛衢簡墨尊俎腳注稽故金方踽踽苦酒酹地躐竊痢症沒颠沒倒目瞪舌挢男色普恩樸素無華寝穴邛蒟跧蹙稔轉熱源生冷手力錢水曹郎摅思樹腰天文望遠鏡同功繭頭主推賢進善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