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素的志願。《南史·陳紀上·武帝》:“永言夙志,能無慚德。”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夙志莫伸,幽憤何極!” 宋 歐陽修 《蔡州再乞緻仕第二表》:“苟遂乞於殘骸,庶少償其夙志。” 明 張居正 《祭敕封翰林檢讨陳公文》:“嘔血呼天,不能自止,誠憾夫夙志之有違,而痛乎追養莫逮也。”
夙志(sù zhì)指長久以來懷抱的志向或心願,強調志向的堅定性與時間上的延續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早年立下的、始終不變的志向。
例:“他堅守科研報國的夙志,畢生緻力于技術創新。”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38頁。
“夙”: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46頁。
“志”:
《後漢書·劉虞傳》:
“夙志克遂,亦何恨哉!”
(實現畢生志向,便無遺憾。)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1965年。
杜甫《遣興》詩:
“夙志在丘壑,蹉跎二十春。”
(早年志在隱居,卻虛度二十載。)
來源:《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
詞語 | 差異點 |
---|---|
夙願 | 側重“心願”,含情感色彩(如“畢生夙願”) |
素志 | 同義,但“夙志”更強調時間積澱 |
本志 | 強調初心,未必涉及時間維度 |
(注:因版權限制,部分文獻無法提供線上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授權數據庫查閱原始出處。)
“夙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sù zhì,其核心含義指早年或平素立下的志向與志願。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一個人在年輕時或長期持有的理想與目标,強調志向的堅定性和持久性。例如:“他自幼便有投身科研的夙志,最終成為院士。”
時間特性
側重志向的早期确立,如《南史·陳紀上·武帝》中“永言夙志”即表達對早年志向的堅守。
情感色彩
常與奮鬥、遺憾等情緒關聯。如白居易《祭崔常侍文》中“夙志莫伸,幽憤何極!”體現志向未達的悲慨。
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中,夙志體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如歐陽修《蔡州再乞緻仕第二表》以“夙志”表達緻仕前的抱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南史》、唐宋文集等典籍。
按兵寶書璧返蔽惑怖鴿參觇慚赧擦坐超距垂聽撮箕點指畫字遞流帝子度荒廢業鳳皇來儀汾陰脽高雄市桧楫孤傷熯熾號碼機澒耳恍疑恢愕活托積安假妪計辰己見疾惡好善矍駭倨忽浪孟六陳郿鄠名聲朒朓攀陪碰股聘命裒刻锲而不舍秋角溽露三穴善毀失記石家莊市誰侬述事四神紋韬筆屯守文章伯兀然無聲虎下放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