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素的志願。《南史·陳紀上·武帝》:“永言夙志,能無慚德。”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夙志莫伸,幽憤何極!” 宋 歐陽修 《蔡州再乞緻仕第二表》:“苟遂乞於殘骸,庶少償其夙志。” 明 張居正 《祭敕封翰林檢讨陳公文》:“嘔血呼天,不能自止,誠憾夫夙志之有違,而痛乎追養莫逮也。”
“夙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sù zhì,其核心含義指早年或平素立下的志向與志願。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一個人在年輕時或長期持有的理想與目标,強調志向的堅定性和持久性。例如:“他自幼便有投身科研的夙志,最終成為院士。”
時間特性
側重志向的早期确立,如《南史·陳紀上·武帝》中“永言夙志”即表達對早年志向的堅守。
情感色彩
常與奮鬥、遺憾等情緒關聯。如白居易《祭崔常侍文》中“夙志莫伸,幽憤何極!”體現志向未達的悲慨。
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中,夙志體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如歐陽修《蔡州再乞緻仕第二表》以“夙志”表達緻仕前的抱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南史》、唐宋文集等典籍。
夙志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夙和志。夙的拆分部首是多,筆畫數為5;而志的拆分部首是心,筆畫數為6。
夙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中。在古代,夙指的是早晨或者早期的意思,意味着一天剛開始的時候。而志則表示志向、心願或者志願。因此,夙志指的是早年的志向或者遠大的理想。
夙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夙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夙的古代字形與現代有些不同,它是由一隻鳥、一隻手和一朵花組成的。志的古代字形則是由一隻鳥和一顆心組成的。這些古代的漢字寫法代表了當時人們對于夙志的特殊寄托與意義。
以下是夙志這個詞的例句:
夙志的組詞有很多,比如夙願、夙願者、夙願人等。
與夙志相近義的詞語有志向、志願、抱負等。
與夙志相反義的詞語可以是無志、庸庸碌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