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婦女的一種發型。 清 李漁 《風筝誤·艱配》:“小姐梳完了,這是近來新興的牡丹頭,好看,好看。”
牡丹頭是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種古代婦女發型,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特點
牡丹頭屬于高髻發型,高度約七寸(約23厘米),特點是鬓發蓬松、發髻光潤,髻後常垂雙绺發尾。需用假發襯墊并塗抹黏汁定型,整體雍容華貴,因形似牡丹而得名。
起源與傳播
該發型最早盛行于蘇州地區,後逐漸流傳至北方,甚至被宮廷效仿。清初尤侗詩句“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争學牡丹頭”印證了其影響力。
流行時期
主要流行于明末至清初,尤其在清初李漁的戲劇《風筝誤》中提及“近來新興的牡丹頭”,說明其在當時屬于時尚潮流。
文化意義
作為江南文化的代表發型之一,牡丹頭與“缽盂頭”“鬧花鬓”等發式共同反映了古代女性對發飾審美的追求,也體現了地域文化向宮廷的滲透。
注:部分資料提及“牡丹頭”為成語,但主流文獻均指向其為發型,成語解釋或為引申用法。
牡丹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描述的是牡丹花的花蕾部分。"牡丹"是芍藥科牡丹屬的植物名字,而"頭"則表示花蕾。因此,牡丹頭指的是牡丹花未開放前的蕾部。
牡丹頭的拆分部首是"牛",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字典将其拆分為"牜"。牡丹頭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牛"的部首筆畫為4,"毛"的總筆畫數為11。
在繁體字中,"牡丹頭"可以寫作"牡丹頭"。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代漢字,但其基本意義和拼音發音是相同的。
1. 春天,牡丹頭逐漸鼓起來,準備開放成為美麗的花朵。
2. 這朵牡丹頭還沒有完全醒來,看起來非常嬌羞。
1. 牡丹花:指已經開放的牡丹,形容其美麗盛開的花朵。
2. 牡丹園:指種植牡丹花的園藝場所。
花蕾、花苞
盛開、綻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