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郭伋傳》:“﹝ 并州 牧 郭伋 ﹞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伋 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 伋 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之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 伋 謂别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 伋 為違信於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後因以“重來郭伋”為頌揚良吏的典實。 清 姚鼐 《劫堂觀察自安徽返将歸濟南仍入都補官餞之于清涼山》詩:“重來 郭伋 誰能必,獨立 王尊 氣自豪。”
“重來郭伋”并非現代漢語詞典中獨立收錄的詞條,而是源于中國古代典故“郭伋重來”或“郭伋待期”。該典故記載于《後漢書·郭伋傳》,用以贊頌東漢官員郭伋誠信守諾的美德。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典故進行解釋:
“重來郭伋”指郭伋為履行對孩童的承諾而特意返回約定地點的行為。其核心含義為:
典出《後漢書·卷三十一·郭伋傳》:
“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後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複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别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
(譯文:郭伋巡視歸來時,比向孩童承諾的日期早到一天,為守信用特意在郊外野亭留宿,待約定之日才進城。)
郭伋重來:比喻人守信重諾,言行一緻。
(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可查證原文):
“重來郭伋”以曆史人物事迹凝練為文化符號,其詞典釋義需依托典故本源,強調誠信精神與道德實踐。現代漢語中雖不作為獨立詞條存在,但仍是成語、典故類辭書的核心内容,適用于品德教育、文史研究等語境。
“重來郭伋”是一個源自《後漢書·郭伋傳》的典故,用于贊頌官員誠信守諾、親民愛民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東漢官員郭伋的事迹。據記載,郭伋任并州牧時巡視至西河美稷,數百名兒童騎竹馬迎接他。臨别時,孩子們詢問他返回的日期,郭伋計算行程後告知具體時間。然而他提前一天返回,為避免失信于孩童,便選擇在郊外野亭留宿,直至原定日期才進城。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價中,形容官員恪守信用、體恤民情的品質,例如:“這位縣長的作風頗有‘重來郭伋’之風。”
需注意,“重來”并非字面意義的“再次到來”,而是指郭伋為守約而“推遲進城”的行為。此典故與唐代“郭汲待期”為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
寶帶卞和草拟腸液羼和成福澄壹闖客牀頭楚腰衛鬓玚珌帝狩東山複起敦辭惡浪而況非關奮武父族闳肅黃封酒惶越回塗慧葉婚外情賈郭郊赉家主婆靜泰謹誅科參課與理産臨終關懷留日婁子稆谷馬埳暝暗彭勃潑花團樸陋撲握挈扶七略清祀去住肉叉呻嚬飾潔始末緣由帑府聤耳挺力通信衛星退價惟肖溫凊定省無追校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