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聤耳的意思、聤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聤耳的解釋

中醫病症名。以耳道流膿、聽力障礙為主症。多發于兒童。可分虛實兩類。實證類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虛證類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風熱、污水灌耳、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經絡或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等所緻。治療可根據虛實分别采取滋陰降火或祛風火、利肝膽、清濕熱的方法,也可用藥汁或藥粉滴撒外治。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風熱,聤耳是濕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聤耳是中醫術語,指耳道流膿的病症,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化膿性中耳炎。《中醫大辭典》将其定義為“耳内漫腫,焮熱疼痛,流膿黃稠”的耳部疾患。該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侵襲,或肝膽濕熱上蒸耳竅所緻,常見耳痛、耳鳴、聽力減退、耳道溢膿等症狀,嚴重者可緻鼓膜穿孔。

根據《黃帝内經》記載,聤耳與三焦經、膽經的濕熱壅滞密切相關,如《靈樞·經脈》提到“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颔痛,目銳眦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瘿,汗出振寒,瘧……皆少陽之病也”。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強調“聤耳多由腎虛火炎”,提出需辨證施治,分虛實兩類:實證用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虛證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現代《中醫耳鼻喉科學》将聤耳分為三期:初期宣肺清熱,成膿期解毒排膿,潰後期扶正祛邪。外治法常用黃連滴耳液或魚腥草液局部清洗,配合紅外線照射促進膿液吸收。預防需注意避免污水入耳,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戒除挖耳習慣。

網絡擴展解釋

聤耳是中醫病名,指以耳内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對應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或慢性)。以下為詳細解析:

1.定義與對應關系

聤耳又稱“膿耳”,中醫認為其病機為濕熱邪毒結聚耳竅,導緻耳竅化膿。西醫中,該病屬于中耳炎範疇,主要累及中耳結構(如鼓室、乳突、咽鼓管等),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兩類,其中化膿性中耳炎更為常見。

2.病因

3.症狀表現

4.臨床分類(中醫辨證)

5.治療原則

注意事項

兒童因咽鼓管結構特殊易發此病,需警惕高熱、煩躁等重症表現。若出現耳部症狀,建議及時至耳鼻喉科就診,避免延誤治療導緻聽力損傷。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分型及治療方案。

别人正在浏覽...

拜閣鬓鵶補刺不嚘讒語插燒扯雞駡狗沉默寡言沖泊蟲蝗川岫脆快耽意調熟黩近敦懿獨弦匏琴剛毛瑰琦過世邗溟浩蕩黑路轟擊花缦胡吃海喝汲道介吝進稿金鱗矜肆九廻圈豬爐鼎麥精髳茸描補暮節難以為情溺壺前不久豈肯清道清鏡窮稔區囿三言之道騷腸灑濯殺禋舔舕推寅土思污損賢叔閑搖搖銜怨小孩兒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