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的意思、聤耳的詳細解釋
聤耳的解釋
中醫病症名。以耳道流膿、聽力障礙為主症。多發于兒童。可分虛實兩類。實證類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虛證類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風熱、污水灌耳、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經絡或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等所緻。治療可根據虛實分别采取滋陰降火或祛風火、利肝膽、清濕熱的方法,也可用藥汁或藥粉滴撒外治。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風熱,聤耳是濕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
詞語分解
- 聤的解釋 聤 í 〔聤耳〕中醫指耳竅化膿性疾病。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聤耳是中醫病名,指以耳内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對應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或慢性)。以下為詳細解析:
1.定義與對應關系
聤耳又稱“膿耳”,中醫認為其病機為濕熱邪毒結聚耳竅,導緻耳竅化膿。西醫中,該病屬于中耳炎範疇,主要累及中耳結構(如鼓室、乳突、咽鼓管等),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兩類,其中化膿性中耳炎更為常見。
2.病因
- 外邪侵襲:如風熱、污水入耳或鼻咽炎症經咽鼓管傳入中耳(多見于兒童)。
- 内因失調:肝膽濕熱蘊結或脾虛濕困,導緻虛火上炎或濕熱壅滞耳竅。
- 體質因素:禀賦不足、飲食不節等可誘發。
3.症狀表現
- 典型症狀:耳内流膿(黃稠或清稀)、耳痛、鼓膜穿孔、聽力減退。
- 伴隨症狀:實證可見發熱、口苦、便秘(肝膽濕熱);虛證則表現為頭暈、乏力、便溏(脾虛濕困)。
4.臨床分類(中醫辨證)
- 實證(急性期):
- 風熱外侵:耳痛伴發熱、鼻塞,舌紅苔薄黃。
- 肝膽濕熱:膿液黃稠、劇痛,伴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膩。
- 虛證(慢性期):
- 脾虛濕困:膿液清稀、反複發作,伴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膩。
5.治療原則
- 中醫:實證以清熱利濕(如龍膽瀉肝湯)、祛風解毒為主;虛證需健脾滲濕(如參苓白術散)或滋陰降火。
- 西醫:抗生素控制感染、手術清除病竈或鼓膜修複。
注意事項
兒童因咽鼓管結構特殊易發此病,需警惕高熱、煩躁等重症表現。若出現耳部症狀,建議及時至耳鼻喉科就診,避免延誤治療導緻聽力損傷。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分型及治療方案。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聤耳(tǐng ěr)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耳朵聰明敏銳。其中“聤”是由“耳”和“玨”組成。聤的部首是"聿"(聲旁),它是象形字,表示耳朵的形狀;而玨的部首是"玉"(玉旁),它表示美麗、珍貴的東西。聤耳可以拆分為7個筆畫,其中“聿”部3畫,“玨”部4畫。
《聤耳》一詞源自古代的一位智者命名的典故。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耳朵非常聰明聽覺極其敏銳,所以人們把他稱為“聤耳”。這個詞後來被延伸出來,用來形容具備敏銳聽覺和智慧的人。
在繁體字中,聤耳的寫法是「聽耳」,雖然書寫方式略有不同,但是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聤耳的寫法是「聽耳」,所以部分文獻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寫法。這也是因為字形演變和文化傳承的原因。然而,現代常用的寫法是「聤耳」。
以下是聤耳的一個例句:作為一名好老師,他一直緻力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成為聤耳的年輕人。
聤耳的一些相關詞語有聰明、敏銳以及聰慧。與聤耳意義相反的詞語是聾耳,表示聽覺有障礙,聽力不靈敏。
通過拼音和筆畫來分析了聤耳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同時介紹了它的來源、繁體寫法以及古代漢字寫法。此外,還給出了一個例句,并補充了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