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的稻谷。 唐 劉禹錫 《登司馬錯故城》詩:“廢井抽寒菜,毀臺生穭穀。”《舊唐書·馬燧傳》:“ 大曆 四年,改 懷州 刺史。乘亂兵之後,其夏大旱,人失耕稼……至秋,界中生穭穀,人頗賴之。”《舊五代史·梁書·馮行襲傳》:“民或艱食,必有穭穀出於壠畝。”
“稆谷”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稆谷(lǚ gǔ)指野生的稻谷,即未經人工播種、自然生長的稻類作物。該詞源于古漢語,例如《後漢書·獻帝紀》中記載“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稆”,其中“稆”即指這類自生谷物。
2. 相關背景
3. 注意區分
需與“秕谷”(bǐ gǔ,指幹癟不飽滿的谷粒)區分,二者含義完全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中類似詞彙(如“旸谷”“谿谷”),可參考其他來源。
稆谷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稻谷
稆字的部首是禾字旁,總共有11畫
谷字的部首是谷字旁,總共有7畫
稆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稆谷代表着豐收和農民的生活。稆谷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頻率較低,逐漸在現代漢語中失去了使用。
稆谷的繁體字為穭穀。
稆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谷”字的寫法為“穀”,但發音和意義相同。
農民們曬幹了豐收的稻谷。
稆谷并不常見于現代漢語,因此很少與其他詞組合。
近義詞:稻谷、水稻
反義詞:荒谷、空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