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豆蔻的意思、白豆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豆蔻的解釋

植物名。子可入藥。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羅國 ,呼為多骨。形似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仁如縮砂仁,入藥,去皮炒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豆蔻,又稱白蔻、豆蔻,是姜科豆蔻屬植物白豆蔻(學名:Amomum kravanh)的幹燥成熟果實,為傳統中藥材及調味香料。其名稱最早見于《開寶本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白豆蔻氣味辛、大溫,無毒,主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詞義解析與特征

  1. 植物學特征

    白豆蔻植株高約2-3米,葉片長披針形,花淡黃色,果實呈類球形,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3條縱棱線,内含多數種子,氣味芳香而濃烈,味辛涼略似樟腦。

  2. 藥用與性味歸經

    據《中國藥典》記載,白豆蔻性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之效,主治濕阻中焦、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症。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揮發油成分(如桉油精、α-松油醇)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3. 臨床應用

    古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白豆蔻常與砂仁、厚樸配伍,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型嘔吐;《溫病條辨》中的“三仁湯”亦含白豆蔻,以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文化及使用禁忌

白豆蔻在古代被視為珍稀香料,唐宋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需注意,陰虛血燥、津液不足者慎用,且不宜與郁金同用,以免降低藥效。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白豆蔻”一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白豆蔻是一種姜科植物,其幹燥成熟果實為常用中藥材。按産地分為“原豆蔻”(主産越南、泰國)和“印尼白蔻”(爪哇白豆蔻)。

二、植物與藥材特征

  1.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葉片披針形,穗狀花序,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果實類球形,表面有縱向槽紋。
  2. 藥材性狀:直徑1.2-1.8cm,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内分3室,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具辛辣香氣。

三、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2. 功效主治:
    • 化濕行氣:緩解濕濁中阻、胸腹脹滿;
    • 溫中止嘔:改善寒濕嘔逆;
    • 開胃消食:治療食積不消、食欲不振。
  3. 常見配伍:與陳皮、佩蘭配伍化濕,與人參、白術同用健脾消脹。

四、文化引申

在漢語中,“白豆蔻”偶作成語使用,比喻年輕貌美的女子(原指其作為香料的珍貴特質),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多見于文學修辭。

五、注意事項

(注:如需查看具體古籍記載或藥材鑒别圖譜,可參考、5、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茶夫呈生承雲持危扶颠得未嘗有底作杜家村販官鬻爵煩匮發悟肥脆膚闊黼繡行鉢渙發蝴蝶面假面劇劍術擊觸繼赓巨傑舉逸考成寇盜寬情寬忍兩耳垂肩烈栗柳毬卵鹽綸音麻将牌冒疾免職明業奶口腦室盤珊霹靂火欺冒慶會窮新人間第一黃肉封上弟商鑒十七八四季豆松風操宋廣平太始太宵檀桐踏撬投果推先完罅校慶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