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啟發使領悟。 晉 桓玄 《重難王中令》:“師之為功,在於發悟,譬猶荊璞而瑩拂之耳。”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卷七四:“ 澄 生當後世,傳其言而已,若初決其祕發悟後人者,非至神乎。”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彼誠欲發悟上心,何不直以其意告之,而雲威重不行耶?”
(2).猶發覺。《南史·恩倖傳·陸驗》:“﹝ 傅岐 ﹞嘗謂 異 曰:‘卿任參國鈞,榮寵如此,比日所聞,鄙穢狼藉,若使聖主發悟,欲免得乎?’”
(3).了解,領會。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 炎武 潛心有年,既得《廣韻》之書,乃始發悟於中而旁通其説。”
“發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及用例:
啟發使領悟
指通過引導或點撥使人理解、醒悟。例如晉代桓玄在《重難王中令》中提到“師之為功,在於發悟”,強調教導的作用在于啟發()。清代顧炎武在《音學五書》序言中也用“發悟”描述自己通過研讀《廣韻》而領悟音韻規律的過程()。
發覺、察覺
表示對隱藏事物的覺察。如《南史·恩倖傳》中記載,傅岐提醒陸驗若被君主“發悟”其惡行,則難以逃脫懲罰()。
了解、領會
指對道理或知識的理解。明代趙完璧在《獄中不寐》中寫“白發悟前非”,表達通過反思領會過往錯誤()。
“發悟”兼具主動啟發與被動領悟的雙重含義,既可指他人引導下的醒悟,也可指自我覺察或理解。其語義層次豐富,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
發悟是一個常用的詞彙,表示突然領悟或明白某個道理或事物的含義。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或情況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時,就可以說他發悟了。
發悟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發”字的部首是“發”,它是一個指人的部首;“悟”字的部首是“心”,它是一個指心的部首。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拆分出字的結構和構造。
關于筆畫的計數,發字有五畫,悟字有十一畫。
發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語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典文獻和文化傳統。這個詞繼承了中華文明中對于心智開悟和心靈覺醒的思考。
發悟的繁體字是「發悟」,在一些地區和文化傳統中,人們仍然使用繁體字來表達和書寫這個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過了演變。雖然發悟這個詞在古代也存在,但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發悟的意義和含義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基本上是相通和連貫的。
1. 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終于對這個問題有了發悟。
2. 他看了這本書之後,發悟了很多道理。
發自内心、發自肺腑、悟性、悟道、悟空
領悟、覺悟、明悟、頓悟
困惑、糊塗、迷茫、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