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綸言。帝王的诏令。 唐 劉禹錫 《謝賜冬衣表》:“三軍挾纊,俯聽綸音,九月授衣,載馳天使。” 宋 李綱 《恭聞诏書褒悼陳少陽》詩之一:“哀痛綸音灑帝章,賜金贈秩事非常。”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格天》:“蒙勑命,聽綸音,端象簡,正雲冠。”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六:“崇拜他的人自然是如聽綸音,但不崇拜他的在背後也就有些煩言。”
"綸音"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分解 "綸"字本義為青絲绶帶,《說文解字》釋為"糾青絲绶也",引申為官員的冠帶儀制,後特指帝王诏書。"音"字在《爾雅》中訓為"聲也",此處轉指具有權威性的政令。
二、核心釋義 該詞特指帝王的诏令,尤見于《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的經典表述,比喻帝王言語的權威性與傳播效力。唐代孔穎達疏解時強調"綸言如汗",形容诏令的不可收回性。
三、典章印證 《文心雕龍·诏策》載"皇帝禦宇,其言也神。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唯诏策乎",印證了"綸音"作為最高政令的莊嚴屬性。明清時期官方文書常以"綸音"指代聖旨,如《明史·職官志》記載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謄寫訴告緣由,赍狀奏聞"的職能。
四、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比喻義項,《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該詞為"舊時稱皇帝的诏令",在文學創作中常用于形容不容置疑的權威指令。
“綸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綸音”指帝王的诏書或旨意,是古代對皇帝言論的尊稱。該詞源自《幼學瓊林·朝廷》:“皇帝之言,謂之綸音;皇後之命,乃稱懿旨。”
曆史用例
音樂與聲音的比喻
部分文獻(如)提到“綸音”可形容琴聲悠揚和諧,或比喻悅耳的聲音。此用法可能與“綸”字本義(絲線,如琴弦)相關,但屬于引申義,使用較少。
佛教相關釋義
提到“綸音佛語”一詞,将“綸音”解釋為琵琶絲弦上的佛法真理,或佛教哲理語言。此義項多見于特定宗教或文學語境。
“綸音”以“帝王诏令”為核心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幼學瓊林》及唐宋詩文(如、3)。
表率碧藉藉茶儀齒爵蟲豸創思單人獨馬定令獨斷獨行蜂群負利率福貞臯壤更年期綜合征冠辭鼓手憾轲河漏宏放虎口逃生簡徒建邪嘉則井匽禁漏窘暴究悉絶仁棄義隽傑枯柴來假鳴笛默書謀變噴沫拼裝前鋒軍凄慘七覺分企仰栖逸三鬥蔥三遶鵲牲石設享釋釣術略説媒歲寒知松柏貪惜啼痕梃擊同寅協恭土匪猥煩文無害兀底律先臣小米習故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