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子可入药。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 ,呼为多骨。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白豆蔻,又称白蔻、豆蔻,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学名:Amomum kravanh)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传统中药材及调味香料。其名称最早见于《开宝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豆蔻气味辛、大温,无毒,主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植物学特征
白豆蔻植株高约2-3米,叶片长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呈类球形,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3条纵棱线,内含多数种子,气味芳香而浓烈,味辛凉略似樟脑。
药用与性味归经
据《中国药典》记载,白豆蔻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效,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挥发油成分(如桉油精、α-松油醇)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临床应用
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白豆蔻常与砂仁、厚朴配伍,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呕吐;《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亦含白豆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白豆蔻在古代被视为珍稀香料,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需注意,阴虚血燥、津液不足者慎用,且不宜与郁金同用,以免降低药效。
参考文献来源
以下是“白豆蔻”一词的详细解释:
白豆蔻是一种姜科植物,其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中药材。按产地分为“原豆蔻”(主产越南、泰国)和“印尼白蔻”(爪哇白豆蔻)。
在汉语中,“白豆蔻”偶作成语使用,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原指其作为香料的珍贵特质),但此用法较为少见,多见于文学修辞。
(注:如需查看具体古籍记载或药材鉴别图谱,可参考、5、8等来源。)
蔼然可亲桉树白璧青蝇霸迹雹散冰鲤鄙识播种晡夕常民晁董陈达除拜锄梃处正慈禧太后寸蹄尺缣黨羽岛跱大土點頭咂嘴烦襟返吟复吟非罴焚符破玺过形海贾寒俊黄莞奬说见势不妙揭锅急急风菁翠炅然酒醆据点累时凌迸林芿龙盾猛虎深山姆姆弄唇吻烹茗凭籍浅蹙乔样势七破八补日旸柔日塞鴈山塘讪音使能述命岁见苏醒万代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