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逸的意思、舉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逸的解釋

推舉隱逸之士。《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絶,修廢舉逸。” 北魏 高允 《徵士頌》:“帝乃旁求,搜賢舉逸,巖隱投竿,異人并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逸"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本義與曆史語用中溯源。"舉"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對舉也",後引申為推選、提拔之意;"逸"本義指"失也"(《說文》),後演變為特指隱遁的高潔之士,《正字通》載"遁世隱居曰逸"。二字結合後,"舉逸"特指古代選拔任用隱逸賢才的制度,常見于曆史文獻對人才選拔機制的記載。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逸民列傳》的記載:"光武側席幽人,舉逸民",描述東漢朝廷征召隱士參與政事的史實。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疏:"舉逸民,謂有德而隱處者",強調所選之人的道德修養與社會聲望。這種人才選拔方式與科舉制度形成互補,成為古代官僚體系吸納民間精英的重要渠道。

在語言演變層面,"舉逸"的使用場景多集中于史書典籍與政論文章,如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诏舉逸才",明示其作為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制度術語屬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領域,但在成語"舉賢任能"中仍保留着相似的語義基因。

(注:由于現代權威詞典未收錄該詞條,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對曆史用例的歸納及《中國曆史大辭典》相關制度史詞條的綜合分析,相關古籍引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舉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推舉隱逸之士,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舉逸”由“舉”(推舉)和“逸”(隱逸)組成,字面意為選拔或推薦那些隱居避世、有才德卻未出仕的人。這一行為多與古代帝王招攬賢才、鞏固統治相關。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漢書》記載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提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絶,修廢舉逸。” 此處“舉逸”指恢複被廢棄的制度并推舉隱士,體現統治者對人才的重視。

  2. 北魏高允的引用
    北魏高允在《徵士頌》中寫道:“帝乃旁求,搜賢舉逸,巖隱投竿,異人并出。” 描述帝王廣泛尋求賢才,甚至讓隱居者放棄原本生活出仕。


三、文化背景與延伸


四、結構與發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高允《徵士頌》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柏高本司鄙夫閉殓滄浪天谄闇騁辯充博酬待穿鍼引線村性箪食壺漿得隴望蜀奠安鵰心雁爪鬥行方解石翻録風害覆窠體釜中之魚耿晶晶鼓鞉汗洽股栗厚俸滑澾擭撮攪腸痧經營管理捐忿棄瑕鶌鶋礦床曠迥讕言老米潦水兩立六如龍豬蠻荒梅汁鳴鶴之應蜜蘇偏長疲罷輕艑人所共知軟厮禁三惡道三交兩句言散言畬火飾非拒谏首義爽氣歲律特惠關稅條長體遜徒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