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盜賊。《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盜至,名位高而憂責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紀略》:“富戶俱稱無錢,雖存亡危急之秋,寧資寇盜。” 瞿秋白 《餓鄉紀程》四:“資産階級‘自由平等’的革命,隻賺着一輿台奴婢匪徒寇盜的獨6*裁制。”
(2).侵擾劫掠。《史記·大宛列傳》:“ 昆明 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 漢 使,終莫得通。”《後漢書·班超傳》:“往者 匈奴 獨擅 西域 ,寇盜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門晝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選補》:“ 興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選事,時京師寇盜之後,天下旱蝗,穀價翔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寇盜漢語 快速查詢。
寇盜,漢語複合詞,由“寇”與“盜”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詞源、語義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詞源構成
“寇”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暴也”,本義指聚衆劫掠的暴亂行為,後引申為侵略者或叛亂者。“盜”原指竊取財物,後擴展為非法侵占的行為主體。二字結合後,“寇盜”最早見于《左傳》,指代實施劫掠與侵略的群體。
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寇盜”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引申與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外敵入侵或社會動蕩,如唐代杜甫詩句“寇盜尚憑陵”批判戰亂。現代語境中,“寇盜”常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強調行為的非法性與破壞性,如“寇盜橫行”形容亂世景象。
權威典籍佐證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雙重詞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歸類為“書面語”,與“土匪”“盜賊”構成近義詞,但語義更側重群體性暴力活動。
“寇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名詞:盜賊或入侵者
指代強盜、外敵等非法掠奪者。例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提到“寇盜充斥”,描述因政刑不修導緻盜賊橫行;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則以“金玉崇而寇盜至”說明財富易招緻劫掠。
詞源解析:“寇”本義為強盜或外侵者(如“海寇”“敵寇”),“盜”則指竊取財物者,組合後強化了非法暴力的屬性。
動詞:侵擾劫掠
表示通過武力掠奪的行為。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昆明之屬善寇盜”,指當地部落常劫殺漢使;《後漢書·班超傳》亦用“寇盜河西”描述匈奴對邊境的侵擾。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讨論或文言解析。需注意其兼具名詞(盜賊)與動詞(劫掠)的雙重詞性。
班命巴山越嶺本屆邊阃鄙穢不白超短波塍岸成渝鐵路蚩弄單危抵抗地妖蜚聲覆庇圪垃格列佛遊記詭僞國初黃桦弓皇書降物揀口兒奸鑄績筐積攬警聯金氣局奁軍谘克勝離轍螞蟻矢鬧鬼賠償辟田遷染峭岫耆阇砌階讓渡牣積睿藻入幕賓塞上江南散艙散語石尤爽伉説方便送往素口駡人瑣任貪婪無厭文明生産穩住武部誤傳憲制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