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盜賊。《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盜至,名位高而憂責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紀略》:“富戶俱稱無錢,雖存亡危急之秋,寧資寇盜。” 瞿秋白 《餓鄉紀程》四:“資産階級‘自由平等’的革命,隻賺着一輿台奴婢匪徒寇盜的獨6*裁制。”
(2).侵擾劫掠。《史記·大宛列傳》:“ 昆明 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 漢 使,終莫得通。”《後漢書·班超傳》:“往者 匈奴 獨擅 西域 ,寇盜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門晝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選補》:“ 興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選事,時京師寇盜之後,天下旱蝗,穀價翔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寇盜漢語 快速查詢。
“寇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名詞:盜賊或入侵者
指代強盜、外敵等非法掠奪者。例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提到“寇盜充斥”,描述因政刑不修導緻盜賊橫行;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則以“金玉崇而寇盜至”說明財富易招緻劫掠。
詞源解析:“寇”本義為強盜或外侵者(如“海寇”“敵寇”),“盜”則指竊取財物者,組合後強化了非法暴力的屬性。
動詞:侵擾劫掠
表示通過武力掠奪的行為。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昆明之屬善寇盜”,指當地部落常劫殺漢使;《後漢書·班超傳》亦用“寇盜河西”描述匈奴對邊境的侵擾。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讨論或文言解析。需注意其兼具名詞(盜賊)與動詞(劫掠)的雙重詞性。
寇盜是一個漢字詞,包含兩個字:寇和盜。寇(kòu)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7;盜(dào)的部首是皿,總筆畫數為9。
寇盜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行為不端、進行搶劫或盜竊活動的人。寇指的是盜賊、侵擾,也可以指敵人;盜則是指偷盜、竊取。寇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那些為非作歹,侵害他人財物的行為。
在繁體中文字中,寇盜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分别是寇(寇)和盜(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寇盜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寇在古時候常常有象形的寫法,如以馬作首部,表現出來的是騎馬的盜賊;而盜則經常寫作賊,用象形法表示偷盜的行為。不過隨着寫字法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簡化的字形逐漸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寇盜的例句:
一些與寇盜相關的詞彙有:
組詞:寇徒、盜匪、寇騎、盜竊
近義詞:搶劫、偷竊、盜賊
反義詞:守法、正直、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