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謂地能承載萬物。《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隋書·禮儀志一》:“《記》雲:‘至敬不壇,掃地而祭。’於其質也,以報覆燾持載之功。” 清 恽敬 《<姚江學案>書後》:“然其大則如天地之持載覆幬焉。”
"持載"是由"持"與"載"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動作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可分解為:
一、本義層面 "持"作動詞指握持、扶持,《說文解字》釋為"握也";"載"作動詞表承受、承載,《爾雅》注"載,承也"。二字組合形成複合動詞,表示通過扶持動作實現承載功能,常見于描述器物使用場景,如《周禮·考工記》"持載鼎俎"的禮器搬運記載。
二、引申層面 在哲學典籍中引申為對道義的承擔,《周易·系辭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注釋中,王弼以"持載"喻指君子對天地正道的堅守。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進一步闡釋:"持載之功,猶天地之載物",将物理層面的承重提升至精神維度的擔當。
三、用法特征 該詞屬文言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在成語"持載萬物"及古籍引用中。構詞方式符合《馬氏文通》記載的"動補式複合詞"規律,前字表動作,後字表結果。在語法功能上既可作謂語,如《禮記·月令》"持載祭器";亦可作定語,如明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持載之力"的表述。
參考來源:
“持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持載”意為承載,特指大地具有承載萬物的能力。該詞由“持”(維持、支撐)和“載”(承受、負載)組合而成,強調土地包容萬物的屬性。
常與“覆帱/覆燾”(覆蓋)連用,形成“持載覆帱”的固定搭配,完整表達天地養育萬物的功能。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古文研究、哲學探讨或文學修辭中,強調包容性與承載力。
鞭辟入裡比拟嬖人蔔築橙圃傳聲唇不離腮村塾凋落觝拒斷鶴繼凫訛號番芋風珂風律浮翔幹基耕槃鼓噪而進鶴籞侯史灰頽禁久極親繼祀畸行蠲稅魁岡哭臉蘭幹闌跚立交橋麼生密不通風貊頭箝揣嗆咕齊均起科清風峻節奇贍啓蟄忍可人語馬嘶柔毛儒林丈人山妖少擋無系識空便什篇書契梼昧帖耳脫誤土揖握樞無愁天子憲防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