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觝距 ”。抵觸抗拒。《詩·陳風·株林》“匪適 株林 、從 夏南 ” 漢 鄭玄 箋:“言我非之 株林 ,從 夏氏 子南 之母,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辭。”《急就篇》卷四“讒諛争語相觝觸” 唐 顔師古 注:“有争語者常相觝距而擊觸也。”
“觝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抵觸”或“抵拒”,其核心含義指抵抗、抗拒或拒絕接受。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抵抗與對抗
指用行動或力量進行反抗、阻擋。如《後漢書·馬融傳》載:“觝拒天誅”,意為抵抗上天的懲罰,強調物理或意志上的對抗行為。
拒絕與排斥
表示不接受、不認同某種事物或觀念。如《漢書·朱博傳》:“持正觝拒”,形容堅守正義而拒絕妥協。
二字組合強化了“主動對抗”的意象,兼具物理與心理層面的抗拒。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匈奴觝拒漢使”,指匈奴抗拒漢朝使臣,體現政治外交上的對抗。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八十九。
《資治通鑒·唐紀》:
“賊衆觝拒官軍”,描述叛軍抵抗朝廷軍隊的軍事行動。
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
雖“觝拒”在現代書面語中較少使用,但其衍生詞“抵觸”常見于以下語境:
古籍參考來源:
“觝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觝拒”讀作dǐ jù,意為抵觸、抗拒,多指對某種要求或行為的抵制。例如《詩經·陳風·株林》的注釋中提到“觝拒之辭”,即表達抗拒的言辭。該詞也作“觝距”,在《急就篇》中用于描述言語沖突的場景。
“觝拒”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獻或成語中。其核心意義是對抗、不服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查詢更多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博采慘惡操權産假澄水承頭錘碎除舍凗凒擋木狄山返魂丹奮發蹈厲根機公證果隻國衆鶴音回眺嘉俎近日矜善羁戍九死魂九通衢祭餟罝維苛例郎臣雷霆之怒涼罐連業料鬼龍争虎鬥旅舘密布木闆撲桃慶荷青秋清天三朋四友掃箨珊瑚礁生意興隆深晦蛇婆收吏壽西首議瑣材踏肩停騰畏澀為文溫詞鮮翠顯言斜瞥西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