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時天子會見庶姓諸侯的一種禮節。《周禮·秋官·司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鄭玄 注:“土揖,推手小下之。”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肅與肅拜辨》:“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蓋於推手中别此三等之法,實皆拱手也。”
土揖是中國古代周代的一種禮儀形式,主要用于天子會見庶姓諸侯或沒有姻親關系的異姓對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土揖屬于揖禮的一種,特指雙手前推時稍向下的動作。根據《周禮》記載,周王會見諸侯時,會根據親疏關系使用不同揖禮:土揖用于庶姓(無血緣的異姓諸侯),時揖用于有姻親的異姓,天揖則用于同姓宗親。
動作規範
行禮時需雙手合攏成拱手狀,向前平推并略微下移,同時身體稍俯以示恭敬。這一動作被稱為“推手小下之”,與天揖(推手微上舉)、時揖(平推)形成對比。
曆史與文化意義
土揖反映了周代禮制中的等級觀念,通過細微的手勢差異區分親疏關系。其核心是對土地神靈的象征性敬奉,體現古人“以土為尊”的信仰。
演變與争議
部分文獻提到土揖可能包含跪地動作(如雙膝跪地、手心翻轉),但更多權威記載認為土揖以站立拱手為主,跪地形式或為早期演變階段的表現。
如需了解更全面的古籍原文(如《周禮·秋官·司儀》),可參考、6的文獻來源。
土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以土地為主的禮儀。它由土和揖兩個字組成。
土揖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9畫。
土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人們對土地有着極為重視的态度,認為土地是生産力的源泉,而揖是一種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舉止動作。因此,土揖這個詞就形容了通過行禮來表示對土地的敬仰和感謝之情。
土揖的繁體字為「土揖」,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土揖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具體的記錄,可以在實際使用中靈活變動,沒有固定的形式。
1. 他在莊稼豐收後向土地深深地揖揖。
2. 在重要的農事活動中,人們都要示以土揖,表示對土地的感激。
1. 土地:指地球上的陸地部分。
2. 揖拜:以揖的方式行禮拜。
3. 揖讓:以揖的方式讓位。
緻敬、表示感謝
不敬、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