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耳朵下垂,馴服的樣子。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明 方孝孺 《楊喬贊》:“捕虎者未嘗畏其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為虎而畏之,則必為所噬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驢之為物龎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
(2).貼近耳邊。 宋 梅堯臣 《戲答持燭之句依韻和永叔》:“紅燭射眸從結客,清歌帖耳苦憐翁。”
“帖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ē ěr,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人或動物耳朵下垂,表現出順從、屈服的狀态。
出處與示例:
表示動作或聲音靠近耳畔。
出處與示例: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用與現代用法,適用于文學分析或日常語境。
帖耳是指耐寒帽子或耳罩,用于保暖或遮風。下面将詳細介紹帖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帖字的拆分部首為巾,共有6個筆畫。
耳字的拆分部首為耳,共有6個筆畫。
帖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指圍繞在頭上的帽子或頭巾。耳字最早是指人的耳朵。隨着時間的變遷,帖和耳合二為一,形成了帖耳。
在繁體中,帖耳依然保留着其原始的字形和意義。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帖耳的寫法為“帖耳”,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
1. 冬天到了,我戴上帖耳去戶外運動。
2. 他把帖耳戴在頭上,準備出門迎接寒冷的天氣。
1. 帖子
2. 耳機
3. 帖子和耳機的組合是帖耳。
1. 耳罩
2. 保暖帽
3. 耳套
以上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描述同一種用途的物品。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