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拟的意思、比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拟的解釋

(1) [compare;match]∶修辭手法的一種,包括拟人、拟物

(2) [analogy]∶對比,比較

無法比拟

比拟反差

詳細解釋

(1).仿效;摹拟。《禮記·樂記》“比類以成其行” 唐 孔穎達 疏:“比謂比拟善類。”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己籤·李攀龍》:“晚年高坐 白雪樓 ,取古樂府一一比拟,遂欲淩駕古人,卒貽後來口實。”

(2).比配;與之相類。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騷人作而怨憤之态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今得璽於 鹹陽 ……其蟲書鳥跡之法,於今傳古書莫可比拟。” 冰心 《往事(二)》:“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拟!”

(3).比方,譬喻。《南史·王玄谟傳》:“ 孝武 狎侮羣臣,各有稱目,多鬚者謂之羊,短、長、肥、瘦皆有比拟。” 清 江昱 《琵琶仙·康山》詞:“還暗想,琵琶碎了,信《鬱輪》比拟非匹。” 朱自清 《溫州的蹤迹·綠》:“可愛的,我将什麼來比拟你呢?我怎麼比拟得出呢?”

(4).比照前例拟定。《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七》:“詔:‘諸州得替防禦、團練使、刺史并宜於班行比拟,如未有員闕,可隨常參官逐日立班。’”

(5).比較,對照。 明 劉元卿 《賢奕編·執泥繪像》:“一日父歸,其子疑之,潛以畫像比拟,無一6*肖。” 毛6*6*《論持久戰》:“ 中國 近代無數解放運動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況。”

(6).修辭學上的辭格之一。把物拟作人,叫“拟人”;把人拟作物,叫“拟物”。亦泛稱比喻手法。

(7).本待,打算。《敦煌曲子詞·鵲踏枝》:“比拟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比拟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比拟是現代漢語中重要的修辭手法與動詞用法,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聯想将不同事物進行類比,以增強表達的形象性。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著作,具體釋義如下:

一、動詞用法:将事物相互類比

指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述或說明,建立兩者之間的相似關聯。例如:

人們常将堅韌的品格比拟為青松。

此用法強調通過已知事物闡釋未知事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拟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二、名詞用法:修辭格的一種

作為修辭學術語,指比喻的一種類型,包含拟人(以物喻人)與拟物(以人喻物)兩類:

三、古今語義演變

古代漢語中“比拟”側重“比較”(如《漢書·賈誼傳》“比拟于列國”),現代漢語則聚焦修辭功能。《古漢語詞彙綱要》考證其詞義從“比較”向“類比”的轉化始于唐宋時期。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3.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4. 王希傑《漢語修辭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5.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比拟是一種通過想象将事物人格化或物性化的修辭手法,主要分為拟人和拟物兩類,用于增強表達的形象性和情感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

比拟通過将甲事物模拟為乙事物來描寫,具體分為:


二、分類與示例

  1. 拟人

    • 用描述人的詞語寫物,如“毛竹不向敵人彎腰”。
    • 賦予物人類動作或情感,如“紅旗飄飄把手招”。
  2. 拟物

    • 将人比作物,如“他尾巴翹得老高”。
    • 将甲物比作乙物,如“把黑龍潭的水牽到壩子裡”。

三、作用

  1. 情感鮮明:通過拟人/拟物傳遞愛憎态度(如“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2. 形象生動:使抽象事物具象化(如“蒲公英和我們一起睡覺”)。
  3. 表意豐富:增強語言感染力(如“青山無可比拟”)。

四、比拟與比喻的區别

比拟 比喻
本體與拟體交融,拟體不出現 本體和喻體獨立,喻體必須出現
通過動詞體現(如“舒展”“翹”) 通過名詞/短語體現(如“像”“是”)
重點在“模拟” 重點在“類比”

例:


五、使用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分類細節,可參考語文教材或修辭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抱衾冰潔逋流赤悃磢石貸賒大禮服電子偵察衛星底簿東倒西歪棟梁之才兌頭獨腳戲二花臉訪珪關要詭飾韓歐哄哄槐花黃,舉子忙剪剔腳樁基礎課稷牛錦念炯朗譏俗酒榷狂狺勞政離綻綠萍蟆蝈賣空買空末底牧田南廱齧梨耦俱無猜胖頭魚盆缻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曲蹴驅鵲營橋趣數軀顔入己贓三父八母澀浪時過境遷手燭水操天發神谶碑天生地設梯山棧谷銅钹小大姐笑窩下上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