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對農田計畝征收錢糧。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良鄉行》:“ 良鄉 疆域甚狹,復有軍屯者三,宮勳子粒十二,山水衝沒者七,起科地不滿三千頃,而民無後占者僅六百丁,其實不及大縣一裡。”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地畝大小》:“國初有奉旨開墾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薄而無糧者,今一概量出作數。”《清史稿·聖祖紀一》:“庚午,詔民間墾荒田畝,以十年起科。”
“起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來理解:
指古代對農田按畝征收錢糧的稅收政策,主要用于明清時期。該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部分現代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初步學習或研究某一領域”,如形容學術新手。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使用場景較局限。
總結建議:在曆史文獻或古代制度研究中,“起科”應優先理解為農業稅收術語;若涉及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日知錄》《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起科(qǐ kē)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開始或發動科舉,即選拔官員的制度。
起科的部首是走(zǒu),共有8畫。
起科一詞最早出現于《文選·劉向·文度賜甲給主者表》。
《起科》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起科」。
在古時候,起科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态保持一緻。
1. 明代每三年起科一次,選拔優秀人才為官。
2. 北宋時期的起科考試十分嚴格,難度極大。
- 起始科目
- 科舉制度
- 舉人科考
- 試題起解
- 科舉考生
- 開始
- 開展
- 發起
- 啟動
- 發動
- 結束
- 停止
- 終止
- 停頓
- 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