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龍子。亦為屋脊裝飾物鸱尾的别稱。 清 高士奇 《天祿識馀·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參閱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龍九子》。
螭吻(chī wěn)是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生九子”的第九子,也是建築裝飾中的重要元素。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螭吻是龍頭魚身的神獸,由龍與魚結合所生,又稱“魚龍”。其名稱經曆了演變:唐朝前稱“鸱尾”,後因頭部加入龍的特征,明朝後逐漸定型為“螭吻”。
《太平禦覽》等古籍記載其厭火祥的傳說,而現代古建築(如故宮)仍保留螭吻裝飾,體現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态演變或具體建築案例,可參考、3、4等來源。
《螭吻》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蛇口”。螭吻是由“螭”和“吻”兩個字組成的。
螭的部首是蟲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1;吻的部首是口字旁,它的筆畫數是6。
螭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螭龍”,它的一部分形象是有蛇頭的龍,因此被稱為“螭”。而螭吻則是螭龍嘴巴的意思。在繁體字中,螭吻的寫法是「螭吻」。
在古時候,漢字“螭吻”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可能是「螭呡」。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用了。
1. 螭吻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
2. 那隻蛇的螭吻閃爍着兇狠的光芒。
螭龍、螭魅、吻合、吻痕、吻腳
近義詞:蛇口、龍嘴巴
反義詞:龍吻、蛇嘴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