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的别名。 宋 歐陽修 《永樂十六角題》:“十六角者,庸俗所造佛塔。其後又書雲:造十六角鎮國大浮圖,則知為塔矣。”
十六角是漢語中描述幾何圖形特征的複合名詞,由數詞“十六”與名詞“角”組合而成。在數學幾何學中,該詞指代具有十六個邊和十六個内角的多邊形,稱為“十六邊形”。其内角和可通過公式計算: $$ 内角和 = (n-2) times 180^circ = (16-2) times 180^circ = 2520^circ $$ 其中$n$為邊數,每個内角平均值為$157.5^circ$(參考來源:《幾何學基礎》,中國科學出版社)。
在傳統文化中,“十六角”偶見于建築裝飾或器物紋樣,例如古塔檐角、燈籠骨架等,象征對稱性與圓滿,與“天圓地方”“陰陽調和”等哲學概念關聯(參考來源:《中國古建築形制研究》,中華書局)。需注意的是,此用法在文獻中較為罕見,多作為描述性詞彙出現。
“十六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十六角”是塔的别稱,指具有十六個角的建築結構,常見于古代佛塔設計。這一名稱源于宋代歐陽修的記載,他在《永樂十六角題》中提到:“十六角者,庸俗所造佛塔……造十六角鎮國大浮圖,則知為塔矣”()。
詞源:
該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文獻中,用于描述一種多角形佛塔。“浮圖”即佛塔,古人以角數命名塔形,十六角塔屬于較複雜的形制()。
結構:
由數詞“十六”和名詞“角”組成,屬于偏正短語,直接指代塔的形态特征。
“十六角”主要用于古建築領域,特指十六邊形的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宋代歐陽修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暴害薄流杯桊辨博播植才色草編摻落輴車電瞛疊騎東勞西燕诽诽浮氣改容幹豫艮嶽關中固定資本歸鴈含孕好生之德何煩恢闡輝藻降格瘠枯靖節敬禮金花牋炯晃侷促枯顆廊牙落炕連不連靈隱吏垣民俗學木榻縏結騎牛覓牛氣死風熱炕日逐緛戾上駕試黜詩俊收斂順聖私童田路投向王字鯉想兒小遷筱屋下山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