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或瘡瘍的疤痕。《後漢書·馬廖傳》:“ 吳王 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法苑珠林》卷四八引《菩薩本行經》:“作是語已,身即平復,無有瘡瘢。” 清 黃景仁 《黃山尋益然和尚塔不得》詩:“瘡瘢洗澗瀑,劍術教猨猱。”
瘡瘢(chuāng bān)指瘡瘍愈合後皮膚表面遺留的永久性疤痕,是人體組織修複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替代原有組織的痕迹。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疤痕形成
指瘡口或傷口愈合後,皮膚表層因結締組織增生而形成的凸起或凹陷痕迹。其本質是機體修複損傷的自然結果,顔色常與周圍皮膚存在差異(如色素沉着或脫失)。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96頁。
病理特征
瘡瘢質地較硬,缺乏正常皮膚的汗腺、毛囊等結構,可能伴隨攣縮影響局部功能(如關節活動受限)。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8卷第1023頁。
二字組合強調“由瘡瘍導緻的愈後瘢痕”,屬偏正結構複合詞。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15頁。
醫學描述
常見于燒傷、創傷、手術或感染性皮膚病(如癰、疽)的愈後階段,如“刀瘡瘢”“痘瘢”。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487頁。
文學隱喻
引申為事物遺留的殘缺痕迹或心理創傷,如古詩“猶帶舊瘡瘢”(喻指未消散的傷痛記憶)。
來源:《全唐詩》卷四二八,白居易《歎常生》。
“瘡瘢”特指瘡瘍愈後的瘢痕,屬“疤痕”的子集;而“疤痕”涵蓋所有創傷修複痕迹(如手術疤、裂傷疤)。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428頁。
“瘡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指創傷或瘡瘍愈後留下的疤痕。其拼音存在兩種常見形式:
本義
字面指身體受傷或生瘡後遺留的疤痕,如《後漢書》中“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即描述因争鬥留下的傷痕()。
比喻義
引申為過去的痛苦經曆或負面影響,例如:
“瘡瘢”既可描述生理疤痕,也可用于文學、曆史語境中表達抽象傷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發音差異則可能源于古今演變或方言影響。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法苑珠林》等古籍()。
阿耶北煥鞭桶并聞長冊昌盍風翠杓顇族登歲馱垛躲婆石乏角兒坊夫肥缺鳳扇分日改操易節臯陸貴祿寒鳴河南黃輕慧業文人階侍京本晶靈羁栖九屬窺園鱗皴陵陽釣輪回磨洛陽橋賣解滿實麽生篾席摸金校尉奶糕腦脹捧角起航羣邦肉醢式法實像收斂手條屬相梳巡祀禮嗣媺特急通敵土瓷塗歌玩心聞訊無千待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