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鱗皴的意思、鱗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鱗皴的解釋

像鱗片般的皲皮或裂痕。 唐 袁高 《茶山》詩:“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 宋 範成大 《巫山高》詩:“ 西真 功高佐 禹 跡,斧鑿鱗皴倚天壁。”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二:“軒姿古鏡黑如漆,錦華鱗皴秋雨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鱗皴是漢語中一個描述物體表面紋理的複合詞,由“鱗”和“皴”兩個語素構成,常見于古典詩文與書畫術語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鱗”

    指魚類或爬行動物體表的角質薄片,引申為層疊排列、密集如魚鱗的紋理。《說文解字》釋:“鱗,魚甲也。”

  2. “皴”

    本義為皮膚因幹燥或受凍而開裂(《玉篇》:“皴,皮細起也”),在藝術領域特指國畫中表現山石、樹皮質感的筆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等。

二、複合詞釋義

“鱗皴”融合二者意象,核心含義為:

物體表面呈現如魚鱗般層疊密集、幹裂粗糙的紋理或褶皺。具體應用于兩類語境:

  1. 自然物象描寫

    形容老樹皮、龜甲、幹旱土地或山石等天然紋理。

    例:唐代陸龜蒙《奉和襲美古杉三十韻》:“槎牙真樹材,鱗皴老龍脊。”(以“鱗皴”喻古杉樹皮如龍鱗般粗粝褶皺)

  2. 書畫技法術語

    指以類似魚鱗排列的筆觸表現物象肌理的繪畫技法,屬“皴法”分支。

    例:清代《繪事雕蟲》:“鱗皴寫石骨,點染分林巒。”(強調用鱗狀皴筆勾勒山石結構)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經典用例

  1. 自然描寫

    宋人李複《登蠶山》:“岩崖鱗皴滑苔藓,窟穴深邃生蛟龍。” (山岩如鱗片般皴裂)

  2. 藝術評論

    明代汪砢玉《珊瑚網》:“王蒙作畫,山石鱗皴如篆籀,氣韻沉雄。” (以篆書筆意勾勒山石鱗狀皴紋)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鱗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或藝術領域,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字義拆分

  1. 鱗:原指魚、蛇等動物的鱗片,引申為層疊排列的片狀結構。
  2. 皴:本義為皮膚因寒冷或幹燥而開裂,後擴展為繪畫技法中表現山石、樹皮質感的筆觸(如國畫中的“皴法”)。

文學例證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

應用場景

多用于以下語境:

  1. 人物描寫:刻畫勞動者或貧苦者的皮膚狀态;
  2. 自然景物:描述山石、岩壁的紋理;
  3. 藝術創作:類比繪畫或器物表面的肌理效果。

該詞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文學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藝術評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對八魁不避水火不景氣齒弊舌存垂亡打寒噤大腳色點校地震站斷閉二鮑惡字封皮條伏水負薪國塗灰然火器僭王監院檢制戒業朘衄老瓜連續光譜漏言魯班馬樁猛虎深山濛雨排子炮塹堵牽挺起航欽尊氣邪全福人風榮勳上圈套社會科學仕子耍孩兒刷平鼠李說不得私書訴理同一性土步塗觏忒修斯巍岑微微下馬看花鹹壤屑沒鞋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