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嗣媺的意思、嗣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嗣媺的解釋

謂繼承前人美德。 明 周子義 《<何大複先生集>序》:“餘欽 伯子 之嗣媺,又多二君誼,為識諸末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嗣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拼音為sì měi,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繼承前人美德”。其中:

    • 嗣:意為繼承、延續,如“嗣位”“嗣業”等用法。
    • 媺:古同“美”,指美好、美德(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
  2.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強調對先輩優秀品德或傳統的承襲,帶有褒義色彩。


文獻出處

明代周子義在《<何大複先生集>序》中曾使用該詞:

“餘欽伯子之嗣媺,又多二君誼,為識諸末簡。”
(意為:我欽佩伯子繼承前人的美德,又因兩位君子的情誼,故在書末記錄此事。)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嗣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嗣媺》(sì mèi)是一個比較少見的詞語,它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繼承和傳承之義。它主要用于描述家族血脈的延續、財産和權力的傳遞,以及文化和傳統的傳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嗣媺》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女”,其中“口”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口音的形狀,而“女”為右邊的部首,表示涉及到女性相關的事物。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嗣媺》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嗣”字的筆畫數是13畫,而“媺”字的筆畫數是11畫。

來源和繁體

《嗣媺》這個詞在《康熙字典》中有記錄,它是一個古代的詞語。雖然它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在古代文獻中仍可以找到它的出現。

由于《嗣媺》屬于傳統漢字,因此它的繁體形式與簡體形式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對于《嗣媺》這個詞來說,它的古代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

古時候的《嗣》字常采用左右結構,上半部分寫成“茲”,下半部分寫成“口”。而古代的《媺》字則是由左半邊的“女”字和右半邊的“眉”字組成。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嗣媺》一詞的例句:

1. 他是家族的長子,将來将繼承家業,承擔家族的嗣媺。

2. 這件文物是我家祖上的嗣媺遺物,承載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内涵。

3. 他熱衷于學習傳統文化,希望能夠将這份嗣媺精神傳承下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繼嗣、承嗣、傳嗣、嗣子、嗣位、文嗣、嗣德。

近義詞:繼承、承襲、接班、繼位。

反義詞:絕嗣、斷嗣、斷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