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nan province] 中國中東部的省,簡稱豫。與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陝西、山西相鄰,面積16.7萬平方公裡,人口7442萬,省會鄭州。黃河流經本省,開封、洛陽為有名古都,著名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在鄭州西南的登封縣。中國商品糧、棉的主要基地之一
(1).指 黃河 以南地區。具體所指範圍廣狹有異。《周禮·夏官·職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 成周 以來, 河 南之都,惟 長安 、 洛陽 。”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其十五國中, 周南 、 召南 、 王 、 檜 、 陳 、 鄭 在 河 南。”
(2). 秦 漢 時代稱今 河套 以南地區。《史記·蒙恬列傳》:“ 秦 已并天下,乃使 蒙恬 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 河 南。” 張守節 正義:“謂 靈 勝 等州。” 唐 張說 《将赴朔方軍應制》詩:“ 漢 保 河 南地,胡清塞北塵。”
(3).省名,别稱 豫 。省會 鄭州市 。
河南,作為中國省級行政區名稱,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地理、曆史進行闡釋:
一、字義解析
特指黃河。在古代漢語中,“河”專指黃河(如《說文解字》:“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後引申為大型水道通稱,但在地名中保留專指屬性。
方位詞,指黃河以南區域。依據古代“山南水北為陽”的命名邏輯,“河南”即黃河南岸土地。
二、綜合釋義
河南指中國黃河中下遊以南的省級行政區,全稱“河南省”。其命名直接源于地理位置——大部分轄區位于黃河主幹道南側,屬中原核心地帶。曆史上因大部屬《禹貢》九州之“豫州”,故簡稱“豫”,象征“象之大者”,寓意豐饒之地(《周禮·職方》)。
三、權威補充
四、現代意義
今河南省是中國人口大省、農業與糧食生産核心區,省會鄭州為國家中心城市,兼具曆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經濟職能(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注:因權威詞典及古籍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出版物名稱;政府公開數據引用官網可驗證鍊接。
“河南”一詞作為地理名稱和行政區劃,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延伸信息:
“河南”字面意為“黃河以南”,因該區域大部分位于黃河中下遊南岸而得名。古稱“中原”“豫州”“中州”,簡稱“豫”(源自《周禮》九州中的“豫州”)。
位置與範圍
位于中國中東部(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東接安徽、山東,北鄰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裡。
地形與河流
黃河流經北部,形成沖積平原;中嶽嵩山位于鄭州西南的登封縣,是五嶽之一。
文明發源地
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均起源于此。
古都遺迹
洛陽(十三朝古都)、開封(北宋都城)等曆史名城留存大量文化遺産,如龍門石窟、少林寺(禅宗祖庭)。
農業地位
中國糧食主産區之一,小麥、玉米等産量居全國前列,素有“中原糧倉”之稱。
人口與城市
截至權威數據,人口約7442萬,省會鄭州為全國交通樞紐和新興中心城市。
如需更詳細數據(如最新人口統計、經濟指标),可參考政府官網或權威年鑒。
艾納産額豆莝蹲風眼非理飛申逢時遇節阜施割股割有狗嘴吐不出象牙貫鹄龜繩鶴孤禾稼還珠返璧昏鏡重明忽忘奬成講劘矯尾厲角假喻揭帖吉黃淨火九澤具獄磕腦坑坑窪窪連裾鸾尾盲風妒雨蠻盒旄幢俛伏難僑内鬨竮竛清蒸痊可驅鬼散紊山膚水豢生端贳貸石閣失交世舊熟紅誰家子舜琴說得去探腸同産托物感懷晚途玩閱吳梅洩洪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