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酧志”。實現志願。 元 王實甫 《破窯記》第三折:“怕你得官酬志 漢 相如 ,倒做了好色荒淫 魯 秋胡 。” 元 鄭廷玉 《金鳳钗》第四折:“十年黃卷難酧志,二百青蚨卻立身。”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常言道科發少年郎,俺如今酧志了春秋邁。”
酬志(chóu zhì)是漢語複合動詞,由“酬”(實現、報答)與“志”(志向、抱負)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實現抱負或報答知遇之恩,多用于書面語及古典語境。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該詞可分為以下兩個義項:
指通過行動達成長期追求的理想或目标,強調對個人理想的踐行。
例證:
“他寒窗苦讀十年,終得金榜題名,酬志而歸。”
此義項突顯個人通過努力實現理想的過程,常見于描述士人科舉及第、建功立業等場景。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9卷第1283頁,釋義為“實現志願”。
指以行動回饋他人的賞識與提攜,側重對恩情的反饋。
例證:
“将軍深感主公信任,誓以戰功酬志。”
此用法多出現于曆史叙事,強調士人為知己者效力以報恩的情懷。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91頁,釋為“報答賞識自己的人”。
“酬”本義為“勸酒應答”(《說文解字》),引申為“應對→報答→實現”;“志”指“心之所向”。二者結合後,唐宋時期逐漸固定為“實現抱負”及“報恩”雙義,如《全唐詩·李頻〈送友人往振武〉》:“酬志須執劍,知恩許報恩。”
參考文獻:
“酬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實現志願,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見于元明戲曲及文學作品中,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戲曲文本。
拜願褓衣筆吏布擺不得其所長笑長墟槌餅春聯賜國摧頹誕告倒三颠四打青雕辒鍛脯燔溺費解分體父系氏族公社顧闳中紅椅子皇朝彙齊會送昏愦加法嘉骐魚稷稷畿尉積窩拘苛開號寬贳虧點爛事領屬零夷魯班尺陸塗貓頭鷹唛頭明細賬末梢頭木刻符契濃缛盤菜貧而無谄前郄曲盤山阻審理神領意造實感俗事歎伏談揚舔食偷暇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