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雖然貧窮卻不巴結奉承。《論語·學而》:“ 子貢 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元 柯丹丘 《荊钗記·分别》:“自古道貧而無諂,肯貪榮忘恩失義、附熱趨炎?”
“貧而無谄”是出自《論語·學而》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出自《論語·學而》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詢問“貧窮卻不谄媚,富有卻不傲慢”的品德如何,孔子肯定其價值,但進一步提出更高境界是“安貧樂道,富而好禮”。
元·柯丹邱《荊钗記》:“自古道貧而無谄,肯貪榮忘恩失義?”
子貢認為“貧而無谄,富而無驕”者已具備修養。
這一成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倡導無論境遇如何都應保持獨立人格,對後世修身觀念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論語·學而》及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貧而無谄》是一個成語,意味着一個人貧窮卻不會奉承别人,形容他保持自尊和正直的品質。
《貧而無谄》的拆分部首是貝、言和谷。它的筆畫數目為19畫。
《貧而無谄》來源于明代朱權的《兒女英雄傳》,是他的一篇名篇《感天懷人》中的一句名言。
《貧而無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貧而無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谄」的古字形是「䁐」,而「貧」的古字形是「貧」。
他雖然貧窮,但始終堅持貧而無谄的原則。
- 貧困:表示貧窮的狀态。
- 谄媚:表示對他人奉承和讨好的行為。
- 貧苦:意味着貧窮和困苦的狀态。
- 谄詐:表示不擇手段地奉承和詐騙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