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歎伏的意思、歎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歎伏的解釋

同“ 歎服 ”。《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射 馳使寫碑還校,如 衡 所書,莫不歎伏。” 宋 蘇舜欽 《韓公行狀》:“郡将 皇甫選 為世吏師,聞公治狀,歎伏不能已。”《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衆官盡歎伏少師有此等度量。”


歎服。《陳書·歐陽頠傳》:“時人莫不嘆伏。其重然諾如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歎伏(tàn f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動詞,意為因欽佩而贊歎、歎服,強調對他人才能、品德或行為發自内心的贊賞與折服。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指因極度欽佩而發出的贊歎,帶有心悅誠服之意。

例證:

“觀者無不歎伏其巧思。” ——《聊齋志異·卷七》(描述衆人對精妙技藝的贊歎)


二、詞源與古典用例

  1. 語源追溯:

    源自文言用法,“歎”表感慨,“伏”通“服”,表信服。二字組合強化情感色彩。

    典籍出處:

    《漢語大詞典》第3卷(商務印書館,2012)收錄該詞,釋義為“贊歎佩服”。

  2. 經典文獻用例:

    • 《後漢書·馬援傳》:“帝見其援據經義,歎伏良久。” (帝王因馬援引經據典的論述而歎服)
    • 宋代筆記《夢溪筆談》:“其算法精微,時人皆歎伏。” (贊歎數學造詣之深)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日常交流中常以“歎服”替代。在學術、藝術評論等場景中使用可提升文雅度。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8945-3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125-8
  3. 《聊齋志異》(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3108-0

網絡擴展解釋

“歎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歎伏”同“歎服”,指因對某人或某事物感到驚訝、佩服而心生敬畏,甚至因震撼而低聲感歎。該詞由“歎”(驚歎、佩服)和“伏”(低聲下氣、敬畏)組合而成,強調情感上的深度觸動。


構成與演變

  1. 詞義解析

    • 歎:表達驚歎、贊美,如“歎為觀止”。
    • 伏:本義為俯身、隱藏,引申為敬畏、屈服。
      組合後,“歎伏”既包含對事物的贊歎,又隱含因敬畏而态度謙卑的意味。
  2. 曆史用例

    • 最早見于《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射馳使寫碑還校,如衡所書,莫不歎伏。”
    • 宋代蘇舜欽《韓公行狀》中也有記載:“聞公治狀,歎伏不能已。”
      這些例句均體現對他人才華或成就的欽佩。

使用場景


與“歎服”的關聯

兩者含義基本一緻,但“歎伏”更強調因敬畏而“伏低”的心理狀态,而“歎服”側重佩服的情感表達。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衆官盡歎伏少師有此等度量。”


“歎伏”是一個兼具贊歎與敬畏的古漢語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其情感層次。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二刻拍案驚奇》等文獻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拔置弊帛不二蔔珓長解抄取楚楚可憐皴剝大吹大打打滑代表團代購大均大茂山大尹窎遠抵棄短弱督護呃呃鳳條婦好墓伏甲根原辜恩過谪豪吏橫征苛斂嘩世甲門澗飲積居矜競峻卓舉要删蕪窠段扣墀憐養慢待明晦鬧心眼兒趄趄求竈頭不如求竈尾驅侵如如不動失遺説天算祿恬忽童奴同欲拓裡外言望文生義挽手兒倭螺纖過孝節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