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要的山地。《六韬·王翼》:“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漢官儀》:“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三國志·魏志·鄭渾傳》:“ 興 等破散,竄在山阻,雖有隨者,率脅從耳。”《敦煌曲子詞·獻忠心》:“直至如今,涉歷山阻,意難任。” 元 張雨 《天王寺》詩:“深寺隱桃花,幽幽在山阻。”
“山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指險要的山地,形容地形崎岖、難以通行。例如《六韬·王翼》中提到“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強調利用險要地形的重要性。
字義分解:
比喻義: 引申為事情困難重重、前途艱難,如宋代程垓《憶秦娥》中的“一重雲斷,一重山阻”,用自然障礙隱喻人生困境。
古代詩詞常以“山阻”營造意境,如:
“山阻”既是具體的地理概念(險峻山地),也可抽象為人生或事業中的障礙。其用法在古代軍事、文學中均有豐富體現,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比喻。
“山阻”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山勢險峻,阻隔人們前進的意思。
“山阻”這個詞的拆分是“山”和“阻”。其中,“山”是部首,表示與山有關的事物;“阻”是構詞成分。
“山”字的筆畫數是3,由豎、橫、豎構成;“阻”字的筆畫數是8,由立、九、口、二、一構成。
“山阻”一詞源自《莊子·外物》:“故大山不能厚也,厚之而固也;厚之而高也;厚之而百谷出焉;厚之而阻之。”即形容大山峻險,阻礙行進。
“山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山阻」。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山阻”的寫法并沒有明顯差異。
1. 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市場的山阻和資金的不足。
2. 大雪封山,形成了巨大的山阻,無法通過。
山勢、阻礙、阻擋、阻隔。
山高、山險、難行。
平緩、易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