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聾的意思、凡聾的詳細解釋
凡聾的解釋
平庸昏聩的人。 唐 孟郊 《勸善吟》:“知君方少年,少年懷古風。藏書拄屋脊,不惜與凡聾。” 唐 李群玉 《呈同館諸公二十四韻》:“庶期《白雪》調,一奏驚凡聾。”
詞語分解
- 凡的解釋 凡 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指人世間(宗教或迷信的說法):凡塵。凡心。 所有的:凡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凡是。 總共:全書凡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
- 聾的解釋 聾 (聾) ó 耳聽不見聲音:聾子。耳聾。發聾振聩(發出的聲音很大,使耳聾人也能聽見;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使他們清醒。亦作“振聾發聩”)。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凡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凡聾”指平庸昏聩的人,多用于形容缺乏見識或才能的普通人。其中“凡”表示平凡、普通,“聾”并非指生理缺陷,而是比喻思想上的閉塞或昏聩。
2.文學出處
該詞多見于唐代詩文,例如:
- 孟郊《勸善吟》中寫道:“藏書拄屋脊,不惜與凡聾”,表達對追求學問者的贊賞,反襯“凡聾”的平庸。
- 李群玉《呈同館諸公二十四韻》中“庶期《白雪》調,一奏驚凡聾”,以高雅音樂比喻才華,凸顯“凡聾”的蒙昧。
3.現代使用
“凡聾”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屬于古語詞彙,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中。其含義與“庸人”“愚鈍者”相近,但更具文言語境色彩。
4.相關延伸
- 詞義關聯:“聾”在古漢語中常引申為“不明事理”,如成語“振聾發聩”中的用法。
- 反義對比:與“凡聾”相對的可能是“智者”“賢達”等詞,體現對學識或品德的推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凡聾
《凡聾》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給你詳細解析: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凡: 部首為刀,總筆畫數為3。
- 聾: 部首為耳,總筆畫數為11。
2. 含義和來源:
《凡聾》意指所有人都具有聽覺上的障礙,即耳聾或聽力受損。該詞的來源暫無具體記載,但是可以推斷出它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3. 繁體寫法:
《凡聾》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不會有差異。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凡聾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規定。但是在古代文獻中,有些地方使用了不完全一緻的寫法,比如可能将“聾”寫成“聾”或“”。
5. 例句:
- 他已經從小就凡聾,一直在和耳聾作鬥争。
- 凡聾并不能妨礙他學習和成長。
6. 組詞:
《凡聾》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組使用。
7. 近義詞和反義詞:
- 近義詞: 耳聾、聽力受損。
- 反義詞: 耳聰、優良聽力。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