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衣的意思、寒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衣的解釋

[winter clothing] 冬天禦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褲等

就居求寒衣。——《資治通鑒·唐紀》

詳細解釋

(1).禦寒的衣服。 晉 陶潛 《拟古》詩之九:“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唐 梁洽 《金剪刀賦》:“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 元好問 《望歸吟》:“北風吹沙雜飛雪,弓弦有聲凍欲折。寒衣昨夜 洛陽 來,腸斷空閨擣秋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勞總會在征募寒衣。”

(2).即冥衣。多用紙制作。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3).指十月初一祭掃之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凡佳辰令節,寒食、寒衣皆拜,設時食。”

(4).謂因衣服單薄而受寒。《素問·藏氣法時論》:“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衣是漢語中表示禦寒衣物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展開分析:

  1. 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寒衣"定義為"禦寒的衣物",特指秋冬季節穿着的厚實服裝,如棉衣、皮襖等。該詞由形容詞"寒"與名詞"衣"構成偏正結構,直觀體現衣物功能屬性。

  2. 曆史語義演變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最早出自《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漢代鄭玄注"褐,毛布也,所以禦寒"的記載,表明寒衣概念在先秦時期已形成,并延續至現代漢語。

  3. 文化内涵延伸

    《全唐詩》中白居易《晚秋夜》"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欲将羅襪淩波去,又恐寒衣容易疏"的表述,展現寒衣在古典文學中常作為季節更替的意象符號,承載着遊子思鄉的情感寄托。

  4. 民俗學考據

    中國民俗學會相關研究指出,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的焚化紙衣習俗,印證了該詞在民俗體系中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既指實體衣物,也象征對先人的關懷追念。

網絡擴展解釋

“寒衣”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冬季禦寒的衣物,如棉衣、棉褲等。該詞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唐紀》的“就居求寒衣”,北周庾信詩句“寒衣須及早”也印證了其禦寒衣物的本義。

二、文化習俗

在傳統節日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中特指紙制冥衣。此習俗源自周朝,宋代正式定為節日。人們通過焚燒五色紙衣祭祀祖先,表達對亡者的關懷,焚燒時需完全化為灰燼以确保“送達”。部分地區還會在十字路口焚燒紙衣,救濟無人祭拜的孤魂。

三、文學意象

  1. 相思象征:如孟姜女傳說中為夫送寒衣的情節,隱喻牽挂與思念。
  2. 艱苦境遇:陶潛詩句“寒衣欲誰待”暗喻生活困頓。

四、其他含義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下,寒衣材質已拓展到羊毛、聚酯纖維等高科技面料,但傳統節日仍保留紙制寒衣的習俗。如需了解完整寒衣節祭祀禁忌,可參考相關民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窮悼屈艾子倍半臂胛常态僝僽澄滄吹火筒春柔刺劍當番眈恤吊動東觀西望對掌扼喉撫背發明權方祠放射性武器非子供銷罣罦官衫鼓鬐海翻豪亂核考灰礮澗沚積過犄裡旯旮钜伯哰哰獵犬淩穢麟毫簾柳季利足邏子茫然冒拜面肥默不作聲品詞欽竦入目撒殿上官儀身樣師傳事略壽媪手鈔耍把戲數念送竈損人利己頑石點頭危迹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