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流傭 ”。流亡在外受人雇傭的人。《漢書·昭帝紀》:“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 顔師古 注:“流庸,謂去其本鄉而行為人庸作。”《宋書·何偃傳》:“然 淮 泗 數州,實亦彫耗,流傭未歸,創痍未起。” 唐 劉禹錫 《謝分司東都表》:“閭裡獲安,流庸盡復。”《明史·趙錦傳》:“ 淮 兖 數百裡,民多流傭,乞寬租徭,簡廷臣督有司拊循。”
“流庸”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流庸(也作“流傭”)指流亡在外并受人雇傭的人。該詞常用于描述因災荒、戰亂等原因離開家鄉,被迫在外地做傭工的百姓。
《漢書·昭帝紀》
記載:“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
顔師古注:“流庸,謂去其本鄉而行為人庸作。”(“庸作”即受雇勞作)
其他典籍引用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因自然災害、賦稅過重導緻的人口流動現象。例如漢代、明代文獻中多次提及“流庸”,側面印證了當時百姓的生存困境。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明史》等原始文獻。
流庸是一個多義詞,其主要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性格庸俗,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獨立思考能力。在社會中,流庸也常用來指代那些盲從他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的人。
流庸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水是“氵”字旁),康熙字典将其歸在了“氵字旁”這個部首下。此外,庸的拆分部首是廣,分布在康熙字典中的“廣字旁”下。
流的拆分筆畫是10畫,庸的拆分筆畫是6畫。
流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中,“流不量之,庸不知之。”意為“盲從而不量力,沒有知覺和判斷力。” 直至明朝,它作為一個定型詞開始流行。在繁體字中,流庸分别寫作「流」和「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流字在其古形中是「」,其中的‘火’字形變為現代的‘㡀’,并添上上偏旁旁「」,用來象征水的流動。對于庸字,它在古代的寫法是「」,其中包含了廣字旁 「」,加上從偏旁「」,形成了它的古形。
1. 他是個流庸之輩,從來沒有獨立的主見。
2.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流庸。
組詞:流俗、庸常。
近義詞:庸人、庸俗。
反義詞:獨立、有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