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虀畫粥的意思、斷虀畫粥的詳細解釋
斷虀畫粥的解釋
形容貧苦力學。典出《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範文正公》“公生二歲而孤”原注引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公( 範仲淹 )少與 劉某 上 長白 僧舍脩學,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虀數十莖,……入少鹽,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畫粥的解釋 宋 範仲淹 早年求學時曾寄居僧寺,貧困異常,每日“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見《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引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後以“畫粥”為安于貧困之典。 清 王
網絡擴展解釋
“斷虀畫粥”(也作“斷齑畫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uàn jī huà zhōu,主要用于形容生活清苦卻勤奮學習的精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與引申義
- 斷:切斷;
- 虀/齑(jī):搗碎的腌菜(如醬菜、鹹菜);
- 畫粥:用刀将凝固的粥劃分成塊。
整體字面:将腌菜切碎,把冷粥分成定量塊狀食用。
引申義:指生活極度簡樸,仍堅持刻苦學習或奮鬥。
典故出處
這一成語源自北宋名臣範仲淹少年求學的故事:
範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寄居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的僧舍讀書。他每日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充饑,再切些腌菜佐食,如此堅持三年。
(注:故事細節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情節一緻。)
用法與意義
-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褒義,強調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志向。
- 近義詞:鑿壁偷光、囊螢映雪。
- 文化意義:體現了傳統儒家“安貧樂道”的精神,範仲淹後來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典範,與此經曆密切相關。
補充說明
- “虀”與“齑”為異體字,均指切碎的腌菜,現代多寫作“齑”。
- 該成語常與“劃粥割齑”混用,但“斷齑畫粥”更強調定量分配食物的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範仲淹生平或成語演變,可參考《東軒筆錄》《湘山野錄》等宋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虀畫粥》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形容文筆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字畫境界高超。下面是一些相關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斷(duàn)虀(guì)畫(huà)粥(zhōu)。斷虀部首是斷,筆畫數為4;畫粥部首是米,筆畫數為7。
- 來源:《書法要義·徐渭篇》是最早記載這個成語的文獻。據說,徐渭是明代著名書法家,他為了不想被人打擾,經常在畫壇中煮粥寫字,粥煮熟之後,他就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專注于書法創作,所以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 繁體字:斷霧畫粥。
- 古時候漢字寫法:斷虀畫粥的古代寫法不同于現代寫法。斷字在古代以形狀相似的兩個疊卧的人表示,虀字是指頭飾上的裝飾物,畫字是用狀貌相似的兩支筆表示,粥字則用兩隻瓢表示。
- 例句:他的作品非常具有斷虀畫粥的特色,簡練鮮明的筆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組詞:無相關組詞。
- 近義詞:文筆犀利、字畫清新、筆力潇灑。
- 反義詞:文筆平庸、字畫粗糙、筆力雜亂。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