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番教的意思、番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番教的解釋

輪番操練。《宋史·孝宗紀二》:“四年春正月戊辰,籍 荊南 義勇民兵,增給衣甲,遇農隙日番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番教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釋義

番教(fān jiào)是漢語古語中對佛教的别稱,特指從印度(古稱“天竺”或“番邦”)傳入中國的佛教體系。“番”指古代中原以外的地域,尤指西域或印度;“教”即宗教教義。該詞凸顯了佛教的外來文化屬性,常見于唐宋文獻,後因佛教本土化(如禅宗興起)而逐漸少用。

詞源與演變

  1. “番”的語義:

    “番”在古漢語中泛指邊疆或異域(如“番邦”“番僧”),源自對非華夏族群的稱謂。佛教自漢代經西域傳入,故被稱作“番教”,區别于本土儒、道思想。

  2. 曆史用例:

    唐代《西域記》将印度佛教經籍稱為“番經”,《宋史·藝文志》亦載“番教經卷”,均指向梵文佛典的漢譯文本。

文化關聯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番教”已非常用詞,僅見于研究佛教東傳史、古代宗教比較的學術著作,如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分析佛教初入華時的“番教特征”。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番教”詞條。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頁 387。
  3. 《中國佛教史》任繼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一章“佛教的傳入與番教稱謂”。

網絡擴展解釋

“番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輪番操練,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民兵訓練中的交替練習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宋史·孝宗紀二》,記載南宋孝宗時期對荊南民兵的管理措施:

“四年春正月戊辰,籍荊南義勇民兵,增給衣甲,遇農隙日番教。”
(釋義:登記荊南地區的民兵,增加裝備,在農閑時進行輪番訓練。)

3.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番教”指“外國宗教”,但這一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結合曆史語境,“番”在此處應理解為“輪換”,而非“外族”。

4.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中,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訓練制度。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潭邦都頒獎暴明表征不彀誠笃僢僢榱題打獵厎席東笏社斷木掘地鵝子仿斅仿羊皮紙反美華工禁約運動封發豐浸傅會該富趕腳頭古隸榖皮巾黑三棱合事江步江胥角技警徼金花土蠲省局節孔偕涼厚理境龍盾露丑論駮木诎漂遙欠欠答答齊貝起稿青光侵桡渠兇三老聲源神體師長守財虜鎖連銅鑼銅頭六臂吐哺枉戾文無加點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