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境的意思、理境的詳細解釋
理境的解釋
通過叙事說理而體現的境界。 王闿運 《湘绮樓論唐詩》:“ 陳 張 《感遇》諸作,用單筆而運以理境,乃學 嗣宗 《詠懷》。” 羅惇曧 《文學源流·論<列子>》:“《仲尼篇》:‘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與佛所謂‘心斷路絶,久之頓覺光明;山河大地,全現法王身’,同一理境也。”
詞語分解
- 理的解釋 理 ǐ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條理。事理。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根據:理由。理性。理智。理論。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
- 境的解釋 境 ì 疆界,邊界:境界。國境。入境。出境。邊境。 地方,區域,處所:無人之境。佳境。環境。身臨其境。 狀況,地步:境況。順境。逆境。困境。事過境遷。境遇。意境。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理境,作為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文學和哲學内涵,主要指向以下兩個核心層面:
-
理念或義理的境界(哲學層面)
- 釋義: 指思想、道理或哲學理念所達到的高度、深度或純粹狀态。它強調的是抽象思維、邏輯推演或哲學思辨所構建的超越具體形象的精神領域。
- 内涵: 在這個層面上,“理境”接近于“理的世界”或“理念世界”,與具體的“事境”(事物、事件的具體情境)或“情境”(情感、情緒的氛圍)相對。它追求的是對普遍真理、宇宙法則或道德倫理的深刻理解和體悟。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和文論中對“理”的重視。如宋明理學探讨“天理”,文學批評中區分不同創作境界時,常将“理境”與“情境”、“事境”并提。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釋義,理境包含“義理的境界”這一義項。
-
說理詩(或議論性作品)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文學層面)
- 釋義: 特指在以闡述道理、議論為主旨的詩歌(說理詩)或文章中,作者通過精妙的構思和表達,将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動的意象或流暢的語言中,使作品既富有哲理深度,又具有藝術感染力,達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的高超境界。
- 内涵: 這是“理境”在文學批評中的核心用法。它強調的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如何将“理”藝術化地呈現出來,使讀者在審美體驗中領悟道理。成功的“理境”作品往往能做到“理趣盎然”,即道理中蘊含趣味,趣味中體現道理。
- 來源依據: 清代文論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等著作中多次論及“理”與詩歌的關系,強調“詩固不可離理,然貴有理趣,不貴下理語”。他指出單純堆砌說教語言(“理語”)并非上乘,唯有将理融化在情景之中,形成“理趣”,方能達到高妙的“理境”。曆代詩話、詞話在評價陶淵明、蘇轼等人的哲理詩時,常以是否達到“理境”或具有“理趣”作為重要标準。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古典文論研究,“理境”常用于描述說理詩的藝術成就。
總結來說,“理境”一詞的核心含義在于“道理或理念的境界”。它既指哲學思想上的高度抽象與純粹,更常用于文學領域,特指說理類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将抽象哲理與藝術表現完美融合所達到的、既深刻又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
“理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ǐ jì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叙事說理而體現的境界,常用來形容思想境界的高尚與理想追求。其中“理”指道理、法則或思想理念,“境”則指環境或狀态,合起來表達一種融合理性思考與理想狀态的境界。
二、文學與哲學中的延伸
- 文學創作
在詩歌、散文中,“理境”強調通過叙事或說理展現深層思想,例如王闿運評價陳張的《感遇》時提到“用單筆而運以理境”,指其通過簡練筆法傳遞哲理。
- 哲學思辨
如《列子·仲尼篇》中“體合于心,心合于氣”的描述,被學者羅惇曧認為與佛家“心斷路絕,全現法王身”的體悟屬于同一理境,體現對宇宙規律的抽象思考。
三、應用示例
- 文學批評:分析作品時,若文本通過叙事傳遞深刻哲理,可稱其“達理境”。
- 個人修養:形容人具有開闊胸襟與崇高理想,如“他處世超然,已臻理境”。
四、注意
不同語境下側重點可能不同:文學領域更強調表現形式,而哲學或修養層面則偏向思想高度。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别别裨附不斷如帶布巾不耦不悌常明燈承符吏成批辭指忖度盜居蹈其覆轍德句訪采富骨枸肆俇攘歸去來子詭文酼鷄漢氏訇礚荒梗黃台瓜蔓火繖火生蓮見力絶潢刻吏阃阈郎奶籃舁櫑具滿意冥迹木椁墓赧紅南平獠袍襕鉗鎖千一樵子奇特三腳貓莎蟲繩治鸘裘漱咽沓集條盆外展神經剜刺挑茶王常五經解元無頭案先妾小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