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駮的意思、論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駮的解釋

見“ 論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論駮"(lùn b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辯駁、争論、辯難,特指針對他人的言論或文章進行反駁和質疑。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含義:

    • 辯駁争論: 指針對他人的觀點、學說或文章進行反駁、诘難和辯論。強調不同意見之間的交鋒和辯析。
    • 質疑批判: 含有審視、挑剔、批評他人言論或著述的意味。例如《後漢書·郭太傳》有“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及黨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其獎拔士人,皆如所鑒。後之好事,或附益增張,故多華辭不經,又類蔔相之書。今錄其章章效于事者,著之篇末。”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曰:“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後驗,衆皆服之。故適陳留則友符偉明,遊太學則師仇季智,之陳國則親魏德公,入汝南則交黃叔度。初,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不去。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聞天下。”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論駮”,但體現了品評人物時可能引發的争議和辯駁氛圍。
    • 考辨是非: 指通過辯論來考究、辨别言論或道理的是非曲直。
  2. 字形與字音分析:

    • 論 (lùn): 本義為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引申為學說、主張、觀點等。
    • 駮 (bó): 通“駁”。本義指馬的毛色不純(《說文解字》:“駮,獸如馬,倨牙,食虎豹。從馬,交聲。”段玉裁注:“按:駮,今字作駁。”)。引申為混雜不純、不一緻、辯駁、反駁等義。“駁”在現代漢語中是“反駁”的标準用字。
    • 組合義: “論駮”即“論駁”,指對議論(論)進行反駁(駁),強調在言論層面的交鋒和辯難。
  3. 引申義與相關用法:

    • 指一種辯論文體或辯難的行為。在古代學術讨論或政治辯論中,針對他人的奏章、文章、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進行辯駁,可稱為“論駮”。
    • 含有挑剔、指摘的意味。對别人的言論或文章進行細緻的批評和指正。
  4. 現代使用情況:

    • “論駮”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被“辯駁”、“駁斥”、“辯論”、“争論”、“商榷”、“質疑”等詞取代,屬于曆史詞彙或文言詞彙。
    • 在閱讀古籍、研究古代文獻或進行專門的漢語史研究時,可能會遇到此詞。

“論駮”意指辯駁、争論、考辨是非,核心在于對他人言論或文章進行反駁、質疑和批判性的讨論。它反映了古代思想交流和學術争鳴的一種形式。該詞由“論”(議論)和“駮”(通“駁”,反駁)組合而成,生動體現了言論交鋒的特點。在現代漢語中,其功能已被更常用的詞彙所替代。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論駮”的詞義解釋如下,綜合曆史文獻及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論駮”指辯論駁正的行為,即通過言辭或文字對他人觀點進行辯駁和糾正。其核心在于“論”(闡述觀點)與“駮”(反駁、否定)的結合。

  2. 文獻引證

    •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記載:“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凡百馀篇。”此處指王肅針對國家典章制度提出辯駁性奏章。
    • 唐代陸贽《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提到“論駮是非,不可以不審”,強調在政務中需嚴謹審查駁正的内容。
  3. 詞性拓展
    該詞亦可作名詞,指代評論辯駁的奏章類文書。例如古代官員向朝廷提交的異議性公文,常被稱為“論駮”。

  4. 近義詞辨析
    “論駮”與“論駁”通用,後者更常見于現代漢語,但含義一緻。需注意與“論硋”(衆矢之的)等形近詞區分。

提示:該詞主要用于古籍或曆史研究,現代語境中已較少使用。若需更詳細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三國志》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半晚傧贊斃死禅院纏劄城壍榱桷撮箕錯節撮要大包大攬殚精動移督臣訪古浮面祓禳該放光珠圭窦鼓險害虐涵忍鹖旦紅妝介殻襟屏進士科蠲複角鬥锟鋘賫發老濞淚潮雷火籤兒累土至山戾莎路條眉瑑拗強破心歉歲楸英求之不得嚷聒三春晖十率守護霜桐肅衣韬襲天蛇痛心傷臆魏蠶五過銜橜線披兒枵腸霄光可學下坐